危氏精于辨证论治,在《世医得效方》一书中,他在前人辨证施治的原则和方法指导下,对临床各科疾病进行了条理和分类,提出不少新见解。
(一)提出识病当先明因
危氏认为,辨证该先识其病,而病之区分,则必须以致病因素为其基础。“《传》曰:名不正则言不顺。病之名状,其类至多,原其所由,似是而非者尤多。若体认之,明辨其所因之的,则何患其多也”(《集病说》)。从总体上说,危氏认为导致疾病的因素主要有外感之因、七情之乱、虚损之由、风土之殊等几个方面,其中尤以外感之因为重点。
1.外感之因 在危氏的审因识病学说中,外感之因包括外感四季之邪、疫毒、瘴疠、饮食、丹石、药毒等。
(1)四季之邪:危氏认为“伤风之病在表,在经络中循经流注,以日传变。中之者,非正顺长养万物之风,乃八方偏邪之风,肥伟人多得之。盖风性紧暴,善行数变,其中人也卒,其眩人也晕,激人涎浮,昏人神乱,所以推为百病长”。
“伤暑乃三伏时月,炎热大行,草萎河涸,血消气沮之人,偶或伤之,病在顷刻,中之则名中暍,轻则为伤,重则为中”。
“伤湿乃坐卧卑湿,或为雨露所袭,或汗出衣里,渐渍染之。其有中者,乃脾元久虚,或为泄疾,土不制水,因兹而得”。
伤寒之病,“皆因下虚气弱,凌犯霜露,及冒风雪中行所致”,当依仲景六经之病而详辨之。
外感四季之邪,有着而即病者,比较容易识辨,也有“伏于人身,隐微而不知觉,作为百端之病,绵延岁月不已,必须深思,求其所以为病之因”(《集病说》)。
(2)饮食、丹石、药毒:饮食失调、丹石积毒、用药不当也会导致人体发生病理变化,故危氏指出:“内伤生硬冷热之食,不能克化”,或“饵丹石酒醢炙煿,致肠胃蕴毒”(《集病说》),或医“以意臆度,攻寒以寒,疗热以热,妄施一二”(《集治说》),如是都可产生疾病。
关于外感病因中的疫毒、瘴疠之邪,我们会在后面的第十章中作专门论述,在此不复赘述。
2.七情之乱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说的是人之有情感,乃天经地义之事。然人之情感的限度,或变乱异常,便可致病。故危氏曰:“人之平居,神静则宁,情动则乱,故喜则气缓,怒则气上,悲则气下,忧则气沉,思则气结,恐则气怯,惊则气乱,故有所谓七情之病也”(《集病说》)。
3.虚损之由 人体外感、内伤、呼叫、房劳等,可令气血蕴结,精液亏耗,进而导致气血虚损,精液匮乏。虚损之形成,又致“精血既衰,脏腑多燥”等病迭起。危氏说:“若真气既微,胃气不实,复啖生冷冰雪之属,致肠胃虚寒,或大病未复,便合阴阳,或疲极筋力,饥饱失节,或刻意苦思,尽神度量,叫呼走气,而虚损病所由生也”(《集病说》)。
4.风土之殊 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不但有其共同固定的因素,即共性,还有其地域、个体的差异,即个性,它是共性与个性的有机统一。因此,审病之时,为求得辨证的准确度,还必须注意患者的个别差异。对于这一点,危氏归纳为“南北风土之殊,人物厚薄之异”。他说:“北方土厚水深,水性沉下,人体多实而少虚,且所食无非肉面,寒则衣重裘,坐暖炕,若有所治,则宜多以清凉之剂”;“南方属火,火性轻炎,人体多虚而少实,况所食不过蔬食而已,必须投以温和之药以调之。其有习尚北方之风,置酒终日,非至醉不已,烧煿肥鲜,恣其厌饫,偶有所患,亦须以平昔所禀,施以凉剂”;至于“劳役致虚者或官吏阔人”,“治之者须辨其所因”,切不可妄循常法(《集治说》)。
总之,危氏的审因识病观,不仅对当时祖国医学的病因学说进行了较为系统地概括,而且在阐述过程中每每发挥了个人的见解,尤其他将病因的详明辨析与临床病证紧密结合,更是令人耳目一新。
(二)论治重辨证,惟求病机符
危亦林临证重视辨证论治,审证求因,治病用方,深思熟虑,遣方用药,立方稳当,药无偏袒,善于在继承前人遗产的基础上做到有所发挥,有所创造。特别是在方剂学和治疗学的研究方面,在书中得到较好的体现。后世认为,《世医得效方》不仅是一部方剂学巨著,而且更是指导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的临证指南。治病当先识病,病名之下,据因辨证,按证遣方,这是危氏临床治疗的一大特色。危亦林在书中以病为纲,以证为目,根据不同的证候,列出不同的治法,充分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审证求因的特点。综观《世医得效方》一书,列述各科疾病约200种,每病之下,多按病因所殊,类别病证,然后随证处方施药。
例如“心痛”一病,前代医家多按其病机类别分为气滞血瘀、胸阳闭阻、痰热壅肺等证型,危氏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据因辨证,具体分为风证、寒证、七情、食伤、热证、虚证、卒痛、虫痛等不同种类,按照不同的病因,不同的证型,再熟练地运用贯彻理法方药有机结合的原则,分别处以蜜附汤、加味麻黄汤、七气汤、香苏散、气针丸、却痛散、鸡舌香散、芜荑散等40余方治疗。
又如“呕吐”一病,危氏也是根据风、寒、暑、湿、七情、痰、食、血、气、热、冷等致呕之因辨为11个证型,然后随因设证,按证立法,循法处方,依方遣药,分别用藿香散、理中汤、香薷散、加味治中汤、大藿香散、大半夏汤、二陈汤、茯苓汤、茱萸人参汤、竹茹汤、四逆汤等30余方治之。“眩晕”一病,风证用川芎散,感寒用三五七散,伤暑用消暑丸,中湿用芎术散,七情所致用茯神汤,痰证用加味二陈汤,失血用芎归汤,下虚用增损黑锡丹。
又如“臂痛”,风证用乌药顺气散、五灵脂散,寒证用五积散和败毒散,湿证用活络汤,七情用白芥子散、流气饮子,痰证用茯苓丸、芎活汤、控涎丹,气滞用神保丸,血气滞用舒经汤,热证用防风通圣散等。
又如,在痰饮门将痰饮分为悬饮、支饮、溢饮、痰饮、气痰、风痰、热痰、虚证等不同的证候,其治疗则是悬饮用十枣汤、五苓散,支饮用防己桂枝汤、茯苓五味子汤,溢饮用大、小青龙汤,痰饮用参苏饮、五套丸,气痰用四七汤、二陈汤,风痰用加味寿星丸、蝎麝白丸子、星香饮,热痰用芎辛散、枳壳半夏汤,虚证用顺气散等等。
又痎疟分风证、寒证、暑证、湿证、食证、七情、痰疟、瘴疟、劳疟、疟母、热疟、虚疟、久疟等不同证候;腹痛分风证、寒证、暑证、湿证、热证、冷证、气证、积证、虫证、虚证;诸疸分风证、暑证、湿证、时行、黄汗、黄疸、谷疸、脾疸、酒疸、女劳疸、热疸、虚劳疸、久黄、积黄;诸积分肉积、血积、气积、水积、涎积、鱼蟹积、果菜积、酒积、茶积、粉片索粉积、面积、糍糕伤积、虚人沉积;泄泻门分风证、寒证、暑证、湿证、七情、热证、冷证、冷热不调、肾泄、脾泄、脾肾泄、积证、酒泄、晨泄、滑泄、暴泻;下痢分风证、寒证、暑证、湿证、热证、冷证、冷热不调下痢、气痢、积痢、噤口痢、休息痢、毒痢、蛊疰痢、腹痛不止、疟痢、痢风;头痛则分为风证、寒证、暑证、湿证、热证、虚证。
这样分类,明确清晰,直截了当地告诉人们疾病的辨证分类范围,而且比较全面,几乎囊括了临床各科疾病的所有类型。危氏善于从审因识病入手,通过析“因”进行精确地辨证,以求得因、证、理、法、方、药的一线贯通,于此便可窥见一斑。由此可见,危氏的《世医得效方》确实是一部指导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的“临证指南大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