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宋、元时期方剂学的空前发展,经方、验方比较丰富,危亦林认为这些均是前人临床经验的总结。正如其所言:“方书浩若沧海,卒有所索,目不能周。”故对宋元时期繁多的方剂,下了一番工夫进行筛选,“分门析类,一开卷间,纲举而目张,由博以见约。”(《世医得效方·序》)
危亦林承传家学,渊源有自,但又能博采众长。《世医得效方》共载有方剂2 500余首,其中既有危氏五代家传的经验方、单方和秘方,又收集了《伤寒论》、《金匮要略》、《千金方》、《肘后方》以及《局方》等名典医籍中的大部分方剂,还搜集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民间单方,对方剂学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正是由于危亦林平时注意吸纳新知,搜集和发掘民间的单方验方,临证加以应用,并收载于《世医得效方》中,从而保存了许多濒于失传的古代单方验方,使其得以流传后世,为后世方书提供了许多翔实的考据资料。《四库全书提要》称之“所载古方至多,皆可以资考据”,《世医得效方》中所纂古方,都经危氏斟酌损益,并阐述危氏本人的运用和体会,这对后世研究方剂具有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也是危亦林对中医药学发展的不朽贡献。
(一)不保守,秘方公开
危氏秉着求实进取的精神,大胆地冲破师门之规和保守思想的束缚,在《世医得效方》中毫无保留地公开了危氏五代储积的秘方。例如,在大方脉杂医科下痢门记有治疗五色痢的秘方。如养脏汤:陈皮、枳壳、黄连、南木香、乌梅、罂粟壳、厚朴、杏仁、甘草,共为散。五色,黑豆枣子煎。红痢,生地、春茶、甘草节煎服。五色久不效,加龙骨、赤石脂、人参、芍药各一两,为末蜜丸,乌梅甘草汤下,粟米饮亦可,立效。在耳病门中介绍了治疗气壅耳聋的秘方降气汤等等。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危亦林还将其祖传两套秘方予以公开:一是治疗水肿的秘传八方:芫花丸、牵牛汤、苁蓉散、乌鲤鱼汤、郁李仁散、川活散、红豆散、紫金丸。二是治疗痈疽的秘传十方:如前锋正将、引兵先锋、替针丁香丸、生肉神异膏、止痛拔毒膏、敛疮口黄丹散等。要知道所有这些“随试随效,所活者甚众”的秘方,都是危氏家传的“绝招”,如果危亦林没有对医学的无私奉献精神,如果危亦林没有“从实追求,既不泥古以薄今,复不厚今而废古,惟求理与病相符,药与病对”的求实进取精神,在当时封建保守思想和师门之规的束缚下,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像他这样毫不保留公开秘方的医家,在中医学史上也是十分罕见的。
在彭怀仁教授主编的《中华名医方剂大全》一书中有《世医得效方》名方八九十条之多。限于篇幅,我们仅举医界习用的危氏名方数则。
卷第一中“香葛汤”的药物组成为:紫苏(去根)、白芍药、香附子(炒去毛)、川升麻、白干葛、薄陈皮各一两、白芷、大川芎各半两,苍术(米泔浸,切,炒黄色)一两,大甘草半两。其用法是:“上锉散。每服四大钱,水一盏半,生姜三片煎,热服,不拘时候”。此方解表祛邪,理气化痰,“治四时感冒不正之气,头痛身疼,项强寒热,呕恶痰嗽,腹痛泄泻。不问阴阳两感,或风寒湿瘴,服之大效”。
临床加减变化有:“发热无汗,遍体疼痛,加葱白二根,豆豉七粒,煎热服,得汗即解。呕,去苍术,加白术数片,藿香数叶。中脘胀满,大便秘,加枳实、槟榔各半钱。有痰,加半夏半钱。咳嗽,加五味子七粒。鼻塞,加桑白皮三寸。腹痛,加枳壳半片,去瓤切。泄泻,加木瓜二片”等。本方病证乃外邪犯表,肝胃气滞,脾虚不运所致。方中以香苏散为其基础,旨在疏散外邪,理气和中;加以升麻、葛根、白芷、川芎、苍术等药,能够疏解肝胃气滞,协助脾运而化痰湿,并增疏邪之力;更投白芍药一味,则可敛阴合营。故本方虽导源于香苏散,其功却又优于香苏散。
卷第五中有“六君子汤”,一方为人参、甘草、白茯苓、白术、肉豆蔻(湿纸裹煨熟,锉碎,以厚纸盛,压去油)、诃子(煨,去核。各等份),有别于加陈皮、半夏的“六君子汤”。此方健脾补气、和中止泻,可用于治疗脏腑虚怯、心腹胀满、呕哕不食、肠鸣泄泻。本方也由“四君子汤”加味而成。“四君子汤”健脾除湿,促其运化;外加肉豆蔻、诃子温脾肾而涩肠止泻,是取其“久泻则由肾命火衰,不能专责脾胃”之义。如此配伍而施药,则脾健肾壮,胃降肠固,运化复则中、下二焦诸症悉愈。
卷第八中有“天地煎”“海金沙散”。“天地煎”中有天冬(去心,二两)与熟地黄(九蒸曝,一两)。用法为“上为末,炼蜜丸如梧子大。每服百丸,熟水、人参汤任下,不拘时候”。本方药简力专,组合巧妙。天冬入心经以养心血,熟地黄入肾经以充肾精,二药各司上下,沟通天地,并取精血互生,水火既济之功,用其滋养阴血而清火润燥,可谓有相得益彰之功,用于治疗“心血燥少,口干咽燥,心烦喜冷,怔忡恍惚,小便黄赤,或生疮疡”。
“海金沙散”由海金沙、滑石末各一两,甘草末一分组成。用法为“上研匀,每服一匕,用麦冬汤下,灯心汤亦可”。本方利水通淋,治疗膏淋。本方证之膏淋,为湿热下注所作,以海金沙合滑石,既能清热利窍,又能利水通淋;少佐以甘草末,系取六一散之义,即防滑石寒滑太过;用麦冬或灯心汤下,则可利湿而不伤阴,导热而不败胃。
卷第十九中的“五香白术散”与“理肺膏”。“五香白术散”中有沉香、木香、明乳香、丁香、藿香叶各半两,白术、罗参、白茯苓、薏苡仁、山药、扁豆、桔梗、缩砂、豆蔻、粉草、莲肉各一两。“宽中和气,滋益脾土,生肺金,进美饮食”。肺主气,脾主运,肺脾不足,则气滞湿困。本方以五味香药宽中行气,导滞化湿,是治其标;参苓白术散化裁补脾助运,培土生金,是治其本。两组药物配合使用,乃标本同治,肺脾俱养,所以治疗土不生金而胸腹皆病者,疗效可靠。
“理肺膏”的药物组成为诃子(去核)、百药煎、五味子(微炒)、条参(去芦)、款冬花蕊、杏仁、知母、贝母、甜葶苈子、紫菀、百合、甘草节各五钱。其用法为“上为末,用白茅根净洗,称三斤,研取自然汁,入瓷石器中熬成膏,更添入好蜜二两,再熬匀,候冷,调和前药为丸,如梧桐子大,温水吞下”。此方理肺祛痛、止咳化痰,用于治疗“肺痈正作,咳唾不利,胸膈迫塞”。外邪犯肺,肺失清肃,则津液内停而生痰,痰着则成痈。治之之法,重在理肺化痰。方中运用贝母、杏仁、紫菀、款冬花等,则可宣提肺气,止咳化痰,另加条参以补肺脾,五味子、诃子以敛肺气,知母、百合以润肺阴。诸药合用,温润和平,祛邪无虞,可运用于诸般肺痈咳唾之症。
(二)民间方,广泛收集
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与疾病斗争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医疗经验,发现了大量行之有效的单方验方,而且大部分流传在民间,所以称之为“民间单方”。它们具有简(药味简单)、便(取材方便)、验(疗效好)、廉(不花钱或少花钱)等特点,深受群众欢迎。俗话说:“一味单方,气煞名医。”有不少经名医或者大医院治疗效果不满意的疾病,服用对症的单方验方后,霍然而愈者屡见不鲜。危亦林继承家学,勤求博采,对民间单方验方极为重视,在《世医得效方》各科门中都有介绍。
在大方脉杂医科痰厥门下介绍治疗暴患痰厥,不省人事的单方(用生清油一盏,灌入喉中。须臾,逐出风痰,立愈)。在痧证门介绍了治疗痧证的单方(用盐半盏许,以热汤数碗泡盐,令患人尽服,连致数碗,不得住手方可。却以鸡羽扫咽喉间,即时吐,所吃盐汤尽出,其证即愈)。诸疸门介绍了治疗黄疸身眼黄如金色的单方(用东引桃根一握,水煎,适温,空腹顿服)。秘涩门介绍了治疗小便难、小腹胀的单方(用葱白三斤,细锉,炒令熟,以帕子裹,分作两处,更替熨脐下即通)。漩多门介绍了治疗夜多小便的单方(取纯糯米糍一片,临卧,炙令软熟,啖之……多啖愈佳,行坐良久,待心间空,便睡,一夜十余行者,当夜便止)。失血门介绍了治疗鼻衄不止的单方(用萝葡汁、藕汁滴入鼻中)。肿满门介绍了治疗腮肿的单方(以赤小豆为末,敷之立效)。头痛门介绍了治疗偏头痛的单方(莱菔汁一蚬壳,仰卧,左痛注右鼻孔,右痛注左鼻孔,或两鼻皆注亦可)等等。在中国医药学的伟大宝库里,蕴藏着无数的民间单方验方,这是宝库中的灿烂明珠。危亦林能注意搜集发掘,用于临床,并收载于《世医得效方》中,流传后世,这是他的不朽贡献。
(三)师古不泥古,求实为进取
危亦林秉承祖训,家学渊博,尽得真传。虽在学知上益备,医技上益精,仍然不断寻师访友,博采众长。在学术思想上不因循守旧,极富进取精神。危亦林运用古方强调通晓其要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反对墨守成规。正如危氏在序言中说:“一证而百方,其将焉所适从哉,夫病者悬命医师,方必对脉,药必疗病,譬之抽观启钥,应手而决,斯善之善者矣,若中无定见,姑徐徐焉……虽非有心杀人,而人之死于其手者多矣!”告诫人们对待古方、成方要有正确态度,必须深明医理,详审病情,做到脉证相应,方药相符,才能达到效果。如对小柴胡汤,认为主半表半里证固不待言,亦不知此方非特为表里和解而设,其于解血热、清恶血也可获效。若表发热,里又有燥渴便结者,为内外俱热,小柴胡加大黄则屡建奇功。
另外,关于十九畏药物并用的问题,危氏也有自己的体会。据尚志钧氏考证,十九畏歌诀最早见于《宝庆本草折衷》,并指出:十九畏中的畏药不同于七情中的“相畏”,而是和属于配伍禁忌的“相恶”一致。考《宝庆本草折衷》一书,系陈衍所著,成书于宋绍定年间,而100多年以后,危亦林所编的《世医得效方》(1345年)却完全无视“十九畏”,而编入了众多的畏药并用的方剂。主要有官桂与石脂;巴豆与牵牛;人参与五灵脂;乌头与犀角(代);朴硝与硫黄。《世医得效方》中,有很多列为“十九畏”药物并用的方子,如《卷八·虚损》门中的万安丸、十补丸,官桂与石脂同用;《卷五·喘急》的加味控涎丸,《卷九·脚气》中的牵牛汤,方中有巴豆与牵牛同用。虽然这些药物均含在复方之中,但它们所带来的功效是肯定的。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畏药并用的方子,大多是丸剂、散剂,和今天常用的汤剂并不相同。提示使用以上诸方,仍以原来的剂型为妥。
(四)重效用,世医得效
《世医得效方》所录的各科疾病治疗方剂绝大多数是临床习用,屡用屡验之方,故以“世医得效”题之,可谓名副其实。例如:治疗诸痹、风寒湿合痹用乌头汤,寒证麻痹用五积散,痰饮用茯苓汤,血气滞用三痹汤,筋痹用羚羊角汤,热证用升麻汤等;治疗五积、肝积用肥气丸,心积用伏梁丸,脾积用痞气丸,肺积用息贲丸,肾积用奔豚汤等。以上所举,皆属于“同病异治”之范畴。至于“异病同治”内容,在《世医得效方》一书中更为多见。例如五积散一方,功能调中顺气,除风冷,化痰饮。治脾胃虚冷,腹胁胀满,胸膈停痰,呕逆恶心;或外感风寒,内伤生冷,心腹痞闷,头目昏晕,肩背拘急,肢体怠惰,寒热往来,饮食不振;及妇人血气不调心腹撮痛,经候不调,或闭不通;及口中冷,背心恶寒等症。举凡伤寒阴证、食积、时疫、腰痛、臂痛、腹痛、诸痹、诸积、下痢各章节中,只要是出现风寒痰湿之证,均可以用本方治疗。另外,在喉病中,有危氏秘传的咽喉科18种喉风证,在药物治疗上除了列举一般通用方以外,还创制了不少的外用有效方。例如用于口内灌漱的破毒妙方以治疗双蛾风;用于口内噙化的开喉关方以润喉开闭。治疗喉风一证中,提出了一系列理法俱全的内服方药,具有独到之处。《世医得效方》之所以用方准确,治疗得当,正是在辨证论治的思想指导下而议病议药,汇列、创制各类方剂的,而不似普通方书那样,仅仅是众多方剂的一般罗列或堆砌集合。
由上可见,《世医得效方》对方剂学的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