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宋以前中医儿科史回眸

宋以前中医儿科史回眸

时间:2023-03-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史记》中,司马迁还记载了西汉名医仓公(淳于意)上奏汉帝的25例医案(诊籍),其中有1例儿科医案,记述了仓公用下气汤治愈一名患儿的“气鬲病”。战国秦汉时期的医家,对小儿的生理体质特点,小儿某些疾病的诊治已有了相当程度的认识。指出了婴幼儿肌肉薄脆,气血虚弱的体质生理特点。至此,中医儿科从理论到临床已日趋成熟完善。

根据我国古代文献记载,早在战国时期已经有了小儿医。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就记载了战国时扁鹊(秦越人)到秦国任小儿医之事:扁鹊云游四海,随当地的风俗习惯变更自己的行医科别。他来到赵国都城邯郸,听说当地的人们尊重妇女,就做妇产科医生(带下医);后来又到了秦国都城咸阳,听说那里的人们爱小孩,就改做小儿科医生。因此,现在中医学术界一般认为扁鹊是我国历史上正史记载最早的儿科医生。在《史记》中,司马迁还记载了西汉名医仓公(淳于意)上奏汉帝的25例医案(诊籍),其中有1例儿科医案,记述了仓公用下气汤治愈一名患儿的“气鬲病”。战国秦汉时期的医家,对小儿的生理体质特点,小儿某些疾病的诊治已有了相当程度的认识。这在成书于2 000多年前的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就已有记录,如《灵枢·逆顺肥瘦》说:“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指出了婴幼儿肌肉薄脆,气血虚弱的体质生理特点。又如《素问·奇病论》云:“人生而病颠疾者,病名曰何?安所得之?岐伯曰:病名为胎病。此得之在母腹中时,其母有所大惊,气上而不下,精气并居,故令子发为颠疾也。”这表明当时医家已认识到,导致小儿颠疾(即现代所称的癫)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母亲怀孕时精神受到重大刺激(如大惊吓,大恐惧)。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西汉帛书《五十二病方》(距今2000多年),已记述了“婴儿病痉”、“婴儿閒(癇)”、“婴儿瘛”等儿科疾病,并载有用浴洗、药熨、摩拭等方法治疗疾病的药方。

又根据《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等古代目录书记录,战国秦汉时已有妇、儿科合编的方书《妇人婴儿方》19卷,魏晋南北朝时儿科著作多达十余种,如俞氏《疗小儿方》4卷、徐叔响《疗少小百病杂方》37卷、《疗少小杂方》20卷、王末《疗小儿杂方》17卷、《小儿用药本草》2卷、范氏《疗小儿药方》1卷等。隋唐时期儿科医著有姚和众《童子秘诀》3卷、《众童延龄至宝方》10卷、王超《仙人水镜图诀》1卷、《刘氏小儿方》、《候水镜图》等。可惜的是,这些宋以前儿科医著都由于战乱、火灾等原因散失亡佚。因此,从战国至隋唐五代,没有一部完整的儿科专著传存至今。但是,在一些传世古医书中却散存着论述儿科病证的专篇,如魏晋时期王叔和的《脉经》中附有“平小儿杂病证”专篇,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撰有“小儿杂病”专章,但是二者内容皆过于简略。隋唐时期,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中,载有专论小儿诸病病因证候的“小儿杂病诸侯”6卷,共255种证候。首先论述小儿保育法和小儿常见病,再依次论述小儿伤寒、时气(有时令性特点的外感疾病),及脏腑、五官、皮肤、外科病证,生长发育障碍等证的病因证候,同时结合小儿生理特点阐述其病源,为中医儿科的生理、病理、小儿护养奠定了理论基础。唐代孙思邈重视妇科、儿科,在其《千金要方》中首列“妇人方”,次列“少小婴孺方”2卷,详论婴幼儿护养法及小儿常见病方治,开历代方书重视儿科之先河。唐代王焘在其《外台秘要方》中专辟“小儿诸疾”2卷,列儿科病证81门,先论后方,共载儿科医方400余首,并广泛采用了灸治法。至此,中医儿科从理论到临床已日趋成熟完善。儿科,作为一门独立的中医临床专科虽然尚未脱颖而出,但已经是规模初具,雏形可掬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