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组成】 胆南星12g,姜半夏、陈皮、枳壳、桃仁、白花蛇舌草、杜仲、白芥子各10g,丹参、补骨脂、川牛膝各15g,红花8g,乳香6g,甘草3g。
【随症加减】 偏寒者加附子12g,桂枝6g以壮卫化痰;偏热者,加生地黄15g,牡丹皮10g;偏虚热者加熟地黄12g,地骨皮10g等滋阴清热之品。
【治疗方法】 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忌食腥辣之品。
【功效主治】 消痰祛瘀,补益肝肾,强筋壮骨。
【临床运用】 临床治疗30例,痊愈26例,好转3例,无效1例。
治验:陈某,男性,68岁。不慎跌倒后髋部疼痛、畸形、肿胀,经某医院诊为右股骨颈骨折,进行手术复位加内固定术。1年后局部仍疼痛,患肢无力不敢负重,下肢旋转时疼痛加剧,伸髋及屈曲均障碍。X线片骨折线虽不见,但连续拍摄X线片过程中,可见股骨颈被吸收变短,以及内固定钉尾向外退出,颈干角变小。脉证结合,通过辨证,患者身体偏寒,在上药基础方上加附子12g,桂枝6g。连服2周,自觉疼痛减轻,下肢旋转已不疼痛,屈髋70°。连续服药5周后,局部已无疼痛,下肢能被动行走,伸髋正常,屈髋已达90°,X线片见骨折线消失。服药10周后,疼痛消失,骨痂愈合,而行取内固定术。1年后复诊,骨折愈合,无跛行,行如常人。
【经验心得】 《医碥》说:“痰本吾身之津液,随之而平,气若和平,津液流布,百骸受其润泽。”也就是说“气血调和则流行不聚”(《医学入门》)才能发挥其润养肢体,滑利关节之功能。筋骨伤折,内损肝肾,气化失常,营卫不贯,气道壅滞。荣卫不清,气血败浊,凝聚而成痰。因此,“痰”可以认为是伤后痰瘀互结之垒,瘀阻经络,日久不散,使证情顽笃;痰留经络筋骨致使骨折难愈。故拟化痰祛瘀补肾法,以天南星、姜半夏、白芥子豁痰散结,专开痰瘀化散之处;丹参、桃仁、红花破淤血,行血活血;陈皮、枳壳理气化痰,通行十二经络,佐乳香以助祛瘀活血并防痰瘀胶凝;白花蛇舌草舒筋通结之力强;杜仲、补骨脂补肝肾强筋骨;牛膝能引血下行,通利血脉;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既行解痰瘀互结之垒,又可消痰祛瘀,补益肝肾,强筋壮骨,疏通筋脉,血行气旺,促进骨折愈合。本组30例,用化瘀祛瘀补肾法治疗,发现局部疼痛明显减轻,骨折愈合时间缩短,功能恢复快,在补肾祛瘀药中加入化痰药具有“通”和“补”的相辅相成作用,标本兼顾,促进骨折愈合,功能恢复快。
【方剂出处】 朱以锦.化痰祛瘀补肾治疗股骨颈骨折延迟愈合30例.四川中医,2002;20(12):6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