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儿童抑郁症

儿童抑郁症

时间:2023-03-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儿童抑郁症属于儿童青少年情感性障碍范畴,是以持久的、显著的情绪异常为基本症状的一种精神疾病。表现为长期抑郁伴有言语思维和行为改变。儿童分裂症常见有自发的情绪波动,易被误认为躁狂-抑郁症。社会退缩,情绪低落,精神萎靡,无力状态,罪恶妄想及自杀意念,类病态人格的表现,均可见于儿童精神分裂症。故对诊断明确有患儿最好去专科医院诊治。

儿童抑郁症属于儿童青少年情感性障碍范畴,是以持久的、显著的情绪异常(高涨或低落)为基本症状的一种精神疾病。表现为长期抑郁伴有言语思维和行为改变。在缓解期间精神活动正常,有反复发作的倾向。发病病因与遗传生物化学和社会心理因素有关。

【诊断依据】

1.病史 有关家族史等。

2.临床表现

(1)情绪低沉:表现为不愉快、悲伤、哭泣。自我评估过低,不愿上学,对日常生活丧失兴趣,想死或企图自杀。也有表现为易激惹,好发脾气,违拗,无故离家出走等。

(2)行为迟缓:表现为动作迟缓,活动减少,严重者可呈类木僵状态。思维迟钝,言语减少,语流缓慢。有些患儿可能表现反向症状,如不听从管教、对抗、冲动、攻击行为。

(3)躯体症状:常诉述各种各样躯体不适,如头痛、乏力,胸闷气促、睡眠障碍等。

3.体格检查 神经系统检查一般为阴性或有轻微体征,精神检查可有异常。

4.辅助检查 可行儿童行为量表和儿童抑郁症量表检查。

【诊断中的临床思维】

1.要对抑郁症有充分的认识 抑郁症可出现疼痛如头痛、胸痛、腹痛、神经痛、全身痛等;可有消化道症状如消化不良、腹泻、体重减轻、口中无味等;可有神经系统症状如麻木感、耳鸣、视力减低、记忆缺损等;可有心血管及呼吸系统症状如心跳、气喘、喉头堵塞感等;还可引起生殖系统症状如月经不规律、闭经、阳萎、痛经等。所以如果对它认识不足,可误诊为躯体方面的疾病。

2.在诊断中应排除 脑器质性精神障碍、躯体疾病及精神活性药物所致精神障碍。

3.在诊断中应与已知疾病相鉴别

(1)儿童精神分裂症:急性起病者往往表现言语增多,精神运动兴奋,冲动,破坏行为,类似躁狂状态。儿童分裂症常见有自发的情绪波动,易被误认为躁狂-抑郁症。社会退缩,情绪低落,精神萎靡,无力状态,罪恶妄想及自杀意念,类病态人格的表现,均可见于儿童精神分裂症。

(2)器质性或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可产生类似躁狂或抑郁症状,但有明确的致病因素、有关的阳性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可资鉴别。

(3)心因性精神障碍:在儿童较为常见。受到强烈精神创伤后发生情绪低沉,悲伤哭泣,少数病儿可呈躁狂状态。起病与精神因素密切相关,持续时间短,以往无类似发作史,通过心理治疗一般恢复较快,可以与情感性障碍区别。

(4)周期性精神障碍:多发生于女性青少年,发病与经期相关。少数男性青少年也有周期性发作,其原因尚未明确。

(5)其他:如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DH)、品行障碍均可表现过分活动、情绪不稳定、易激惹、攻击行为等,须加以区别。可采用Comer评定量表及躁狂症症状量表评定,有助于鉴别。

【治疗】

1.三环抗抑郁药 (TCA),如丙咪嗪、阿米替林、多塞平(多虑平)、氯米帕明(氯丙咪嗪)等。TCA毒副作用大,用药应从小剂量开始。

2.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以及其他新型抗抑郁药 如氟西汀、氟伏沙明、文拉法辛等,常见副作用有头痛、呕吐、失眠和震颤反应。

3.其他治疗 可选用抗抑郁药、心境稳定剂、高效价苯二氮类药物治疗。

【治疗中的临床思维】

1.注意抗抑郁药的毒副作用。在精神方面如幻觉、妄想、躁狂、兴奋、意识障碍等;在神经方面如癫发作持续状态、震颤、昏迷等;在心血管方面如高血压危象、房室传导阻滞、心肌梗死等。

2.注意抗抑郁药的毒副作用与原发病鉴别。由于抗抑郁药可引起意识障碍、加重焦虑抑郁状态,必须与原发病鉴别,以防越治越重。

3.防止把抑郁症按躯体疾病治疗,若对抑郁症认识不足,可造成误诊误治。

4.防止乱用新型抗抑郁药物,有时明确诊断后,儿科医师对抗抑郁药物应用不恰当,选药不当、剂量不当、对毒副作用认识不足等情况时有存在。故对诊断明确有患儿最好去专科医院诊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