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反映化脓性腹膜炎的重要体征

反映化脓性腹膜炎的重要体征

时间:2023-03-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是小肠、结肠的广泛的局限性坏死。是目前新生儿尤其是未成熟儿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出生前穿孔未闭合者,生后因肠内容物进入腹腔而发生穿孔性腹膜炎;出生前穿孔已愈合者,无菌的胎便进入腹腔后,引起胎粪性腹膜炎,致小肠广泛粘连及胎便钙化,可发生粘连性肠梗阻。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是小肠、结肠的广泛的局限性坏死。是目前新生儿尤其是未成熟儿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

【诊断依据】

1.临床表现 凡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足月小于胎龄儿,围生期有缺氧史或受其他治病因素影响的,有下列4个特征中的2个,即可诊断。4个特征是腹胀,便血,肌张力低下、嗜睡或呼吸暂停,肠壁积气。其他有呕吐及感染中毒症状。

2.辅助检查

(1)X线检查:一次腹部平片无阳性发现,可多次摄片连续观察其动态变化。

①早期征象:以小肠轻、中度胀气为主,结肠少气或无气;或小肠、结肠均胀气。部分肠管僵硬、分节、管腔不规则或狭窄变细。

②进展期征象:肠管中度扩张肠腔可见多个呈阶梯样分布的细小液平面。

③黏膜下积气:表现为黏膜下层小囊泡或串珠样透亮区;浆膜下细线状、半弧状或环状透亮区。有肠坏死时黏膜下及浆膜下积气合并存在。

④静脉积气:表现为肝内门静脉呈细小树枝状透亮区,从肝门向外围伸展。

⑤腹腔积液或气腹影。

(2)实验室检查:①粪便检查隐血实验多阳性;粪便细菌培养多阳性,以大肠杆菌多见;②血培养:大多为革兰阳性菌,可与粪便培养的结果一致;③腹腔穿刺:穿刺液涂片及培养大多为杆菌。

(3)腹部B超检查:可见肝实质及门静脉呈细小树枝状透亮区;从肝门向外围伸展。

腹腔积液或气腹影。

【诊断中的临床思维】

1.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如有围生期缺氧缺血史,感染史、喂养不当等诱因,当出现腹胀、腹泻时应及时查大便常规和隐血试验,摄腹部X线片,以助早诊断。

2.如腹部平片和肠壁有囊样积气或门静脉积气,为诊断NEC的重要证据。

3.诊断程序如图3-2。

图3-2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诊断程序

4.诊断需与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并发的小肠结肠炎、新生儿出血症、消化道梗阻、胎粪性腹膜炎、中毒性肠麻痹、新生儿肠套叠鉴别。

(1)中毒性肠麻痹:两者均有中毒症状明显,腹胀,但中毒性肠麻痹常无便血,腹X线片无肠壁囊样积气或门静脉积气。

(2)胎粪性腹膜炎:胎粪性腹膜炎与胎儿期肠穿孔有关。出生前穿孔未闭合者,生后因肠内容物进入腹腔而发生穿孔性腹膜炎;出生前穿孔已愈合者,无菌的胎便进入腹腔后,引起胎粪性腹膜炎,致小肠广泛粘连及胎便钙化,可发生粘连性肠梗阻。

(3)肠套叠:是肠管的一部分及其相应的肠系膜套入邻近肠腔内的一种肠梗阻。肠套叠是婴儿时期的一种特有疾病,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逐渐降低。常见于2岁以下婴幼儿,尤其是4~10个月的婴儿最多见。临床表现以腹部肿块、果酱样大便、阵发性哭闹为主。

(4)先天性巨结肠:虽有呕吐、腹胀、腹X线片显示肠管扩张,积液积气,但无肠壁间隔增厚及及肠壁积气。

【治疗】 怀疑NEC即应开始治疗。

1.禁食、胃肠减压 一般8~12d,最长达3周。待腹胀消失,大便隐血转阴,有觅食反射,临床一般情况明显好转,可开始恢复饮食。先从饮水开始,无呕吐及腹胀,可喂母乳或稀释奶。

2.静脉补液、维持营养 热量272~313.8kJ/(kg·d)[65~75kcal/(kg·d)],有酸中毒时给予NaHCO3纠正。供给全血、血浆及血液有形成分。可经中心静脉导管给予10~14d的肠道外营养。

3.抗生素 针对肠道杆菌可用氨苄西林静脉滴注,对厌氧菌首选甲硝唑。

4.其他治疗 泼尼松可中止内毒素休克的发展。多巴胺可增加心排血量。

5.外科治疗

(1)手术指征:①气腹;②腹膜炎怀疑有肠坏死;③内科积极治疗病情仍继续恶化,休克、酸中毒不能纠正或出现DIC的。

(2)手术方法:①坏死肠段切除加肠造口术;②坏死肠段切除一期吻合术;③单纯肠造口减压术。④腹腔引流术。

【治疗中的临床思维】

1.非手术治疗后一般状况恶化,腹部体征加剧,病儿有大量便血,有腹膜炎体征或疑有肠穿孔,怀疑全层坏死者应积极准备手术。腹腔穿刺有血性或脓性液体也应考虑剖腹探查。

2.术前要改善血液循环、纠正代谢障碍,手术要切除坏死肠管,在健康的肠壁进行吻合。肠壁有炎性病变尚未坏死者,有人报道近端做Mikulicz造口术减压,可保存更多的肠管。

(孙大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