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毛细支气管炎是2岁以下婴幼儿特有的一种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尤其以6个月内的婴儿最为多见,是此年龄最常见的一种严重的急性下呼吸道感染。以呼吸急促、三凹征和喘鸣为主要临床表现。主要为病毒感染,50%以上为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其他副流感病毒、腺病毒亦可引起,RSV是本病流行时惟一的病原。寒冷季节发病率较高,多为散发性,也可成为流行性。发病率男女相似,但男婴重症较多。早产儿、慢性肺疾病及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为高危人群。
【诊断依据】
1.临床表现
(1)症状:①2岁以内婴幼儿,急性发病。②上呼吸道感染后2~3d出现持续性干咳和发作性喘憋。咳嗽和喘憋同时发生,症状轻重不等。③无热、低热、中度发热,少见高热。
(2)体征:①呼吸浅快,60~80/min,甚至100/min以上;脉搏快而细,常达160~200/min;②鼻扇明显,有三凹征;重症面色苍白或发绀。③胸廓饱满呈桶状胸,叩诊过清音,听诊呼气相呼吸音延长,呼气性喘鸣。毛细支气管梗阻严重时,呼吸音明显减低或消失。喘憋稍缓解时,可闻及弥漫性中、细湿啰音。④因肺气肿的存在,肝脾被推向下方,肋缘下可触及。合并心力衰竭时肝脏可进行性增大。⑤因不显性失水量增加和液体摄入量不足,部分患儿可出现脱水症状。
2.辅助检查
(1)胸部X线检查:可见不同程度的梗阻性肺气肿(肺野清晰,透亮度增加),约1/3的患儿有肺纹理增粗及散在的小点片状实变影(肺不张或肺泡炎症)。
(2)病原学检查:可取鼻咽部洗液做病毒分离检查,呼吸道病毒抗原的特异性快速诊断,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血清学诊断,都可对临床诊断提供有力佐证。
【诊断中的临床思维】
1.患儿年龄偏小,在发病初期即出现明显的发作性喘憋,体检及X线检查在初期即出现明显肺气肿,故与其他急性肺炎较易区别。但本病还需与以下疾病鉴别:
(1)婴幼儿哮喘:婴儿的第一次感染性喘息发作,多数是毛细支气管炎。毛细支气管炎当喘憋严重时,毛细支气管接近于完全梗阻,呼吸音明显降低,此时湿啰音也不易听到,不应误认为是婴幼儿哮喘发作。如有反复多次喘息发作,亲属有变态反应史,则有婴幼儿哮喘的可能。婴幼儿哮喘一般不发热,表现为突发突止的喘憋,可闻及大量哮鸣音,对支气管扩张药及皮下注射小剂量肾上腺素效果明显。
(2)喘息性支气管炎:发病年龄多见于1~3岁幼儿,常继发于上感之后,多为低至中等度发热,肺部可闻及较多不固定的中等湿啰音、喘鸣音。病情多不重,呼吸困难、缺氧不明显。
(3)粟粒性肺结核:有时呈发作性喘憋,发绀明显,多无啰音。有结核接触史或家庭病史,结核中毒症状,PPD试验阳性,可与急性毛细支气管炎鉴别。
(4)可发生喘憋的其他疾病:如百日咳、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吸入异物等。
①因肺脏过度充气,肝脏被推向下方,可在肋缘下触及,且患儿的心率与呼吸频率均较快,应与充血性心力衰竭鉴别。
②急性毛细支气管炎一般多以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开始,此点可与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吸入异物等鉴别。
③百日咳为百日咳鲍特杆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人群对百日咳普遍易感。目前我国百日咳疫苗为计划免疫接种,发病率明显下降。百日咳典型表现为阵发、痉挛性咳嗽,痉咳后伴1次深长吸气,发出特殊的高调鸡啼样吸气性吼声俗称“回勾”。咳嗽一般持续2~6周。发病早期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增高,以淋巴细胞为主。采用鼻咽拭子法培养阳性率较高,第1周可达90%。百日咳发生喘憋时需与急性毛细支气管炎鉴别,典型的痉咳、鸡啼样吸气性吼声、白细胞计数增高以淋巴细胞为主、细菌培养百日咳鲍特杆菌阳性可鉴别。
2.病毒血清学诊断 对临床治疗帮助不大,恢复期血清滴度仅能作为回顾性诊断。病毒分离是特异性诊断方法之一,标本取鼻咽洗液比鼻咽拭子好。免疫荧光法测定鼻咽分泌物可快速确定致病原。
3.X线胸片 除不同程度的梗阻性肺气肿征象外,如有小的点片状阴影,提示肺泡也明显受累。
【治疗】
1.对症治疗 吸氧、补液、湿化气道,镇静、控制喘憋。
2.抗生素 考虑有继发细菌感染时,应想到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或其他院内感染病菌的可能。对继发细菌感染的重症患儿,应根据细菌培养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
3.并发症的治疗 及时发现和处理代谢性酸中毒、呼吸性酸中毒、心力衰竭及呼吸衰竭。并发心力衰竭时应及时采用快速洋地黄药物,如毛花苷C。对疑似心力衰竭的患儿,也可及早试用洋地黄药物观察病情变化。
4.抗病毒治疗 利巴韦林、中药双黄连。
(1)利巴韦林:常用剂量为每日10~15mg/kg,分3~4次。
(2)中药双黄连:北京儿童医院采用双盲随机对照方法的研究表明,双黄连雾化吸入治疗RSV引起的下呼吸道感染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5.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特异治疗
(1)静脉用呼吸道合胞病毒免疫球蛋白(RSV-IVIG):在治疗RSV感染时,RSV-IVIG有两种用法:①一次性静脉滴注RSV-IVIG 1 500mg/kg;②吸入疗法,只在住院第1天给予RSV-IVIG制剂吸入,共2次,每次50mg/kg,约20min,间隔30~60min。两种用法均能有效改善临床症状,明显降低鼻咽分泌物中的病毒含量。
(2)RSV单克隆抗体:用法为每月肌内注射1次,每次15mg/kg,用于整个RSV感染季节,在RSV感染开始的季节提前应用效果更佳。
【治疗中的临床思维】
1.要点 该病最危险的时期是咳嗽及呼吸困难发生后的48~72h。主要死因是过长的呼吸暂停、严重的失代偿性呼吸性酸中毒、严重脱水。病死率为1%~3%。
2.并发症
(1)监测心电图、呼吸和血氧饱和度,通过监测及时发现低氧血症、呼吸暂停及呼吸衰竭的发生。一般吸入氧气浓度在40%以上即可纠正大多数低氧血症。当患儿出现吸气时呼吸音消失,严重三凹征,吸入氧气浓度在40%仍有发绀,对刺激反应减弱或消失,血二氧化碳分压升高,应考虑做辅助通气治疗。病情较重的小婴儿可有代谢性酸中毒,需做血气分析。约1/10的病人有呼吸性酸中毒。
(2)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因缺氧、烦躁而导致呼吸、心跳增快,需特别注意观察肝脏有无在短期内进行性增大,从而判断有无心力衰竭的发生。小婴儿和有先天性心脏病的患儿发生心力衰竭的机会较多。
(3)过度换气及液体摄入量不足的患儿要考虑脱水的可能。观察患儿哭时有无眼泪,皮肤及口唇黏膜是否干燥,皮肤弹性及尿量多少等,以判断脱水程度。
3.抗病毒治疗
(1)利巴韦林是于1972年首次合成的核苷类广谱抗病毒药,最初的研究认为,它在体外有抗RSV作用,但进一步的试验却未能得到证实。目前美国儿科协会不再推荐常规应用这种药物,但强调对某些高危、病情严重患儿可以用利巴韦林治疗。
(2)RSV单克隆抗体是第一个用于预防感染性疾病的人类单克隆抗体,于1998年开始在临床应用。它能够特异性地结合RSV的抗原决定簇,中和病毒并抑制其复制。多中心、双盲、随机试验研究表明,在冬春季节给高危婴儿(即早产儿、原有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或先天性心脏病、以及原发或获得性免疫缺陷病的患儿)30d1次RSV单克隆抗体肌内注射(15mg/kg)共5个月,可使因RSV感染而住院的患儿数、住院患儿的中、重度症状持续天数及总住院时间均明显减少。
4.细菌感染及抗生素 细菌性合并症不常见。常规使用抗生素并不能影响毛细支气管炎的病程。对RSV或病毒性毛细支气管炎诊断明确的可不使用抗生素。但如缺乏诊断RSV或其他病毒的诊断手段,在小婴儿或病情较重的患儿应使用抗生素。对继发细菌感染的重症患儿,应根据细菌培养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
5.支气管扩张药及肾上腺糖皮质激素
(1)支气管扩张药:过去认为支气管扩张药对毛细支气管炎无效,目前多数学者认为,用β受体兴奋药治疗毛细支气管炎有一定的效果。综合多个研究表明,肾上腺素为支气管扩张药中的首选药。
(2)肾上腺糖皮质激素:长期以来对糖皮质激素治疗急性毛细支气管炎的争议仍然存在,目前尚无定论。但有研究表明,糖皮质激素对毛细支气管炎的复发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6.疗效分析
(1)病程:一般为5~15d。恰当的治疗可缩短病程。
(2)病情加重:如果经过合理治疗病情无明显缓解,应考虑以下方面:①有无并发症出现,如合并心力衰竭者病程可延长;②有无先天性免疫缺陷或使用免疫抑制剂;③小婴儿是否输液过多,加重喘憋症状。
7.预后 预后大多良好。婴儿期患毛细支气管炎的患儿易于在病后半年内反复咳喘,随访2~7年有20%~50%发生哮喘。其危险因素为过敏体质、哮喘家族史、先天小气道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