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肺动脉高压诊断标准分型

肺动脉高压诊断标准分型

时间:2023-03-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室间隔缺损是先天性心脏病中最常见的类型,发病率占先天性心脏病的一半,是胚胎期室间隔发育不全所致。大型缺损在6个月内发生难以控制的充血性心力衰竭,包括反复罹患肺炎和生长发育缓慢,应予手术治疗;6个月至2岁的婴儿,虽然

室间隔缺损(VSD)是先天性心脏病中最常见的类型,发病率占先天性心脏病的一半,是胚胎期室间隔发育不全所致。常单独存在,也可是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其缺损位置不同,分为膜周部、流出部、流入部和肌小梁部缺损。根据缺损大小,又可分为小型缺损(缺损直径<0.5cm)、中型缺损(缺损直径0.5~1.0cm)、大型缺损(缺损直径>1.0cm)。

【诊断依据】

1.临床表现

(1)症状:缺损小者一般无症状,一般活动不受限制,生长发育正常。缺损大者有生长发育障碍、消瘦、乏力、活动后气短、心悸、多汗,婴幼儿期易反复上呼吸道感染,并发肺炎、充血性心力衰竭,剧烈哭闹后发绀。有时因扩张的肺动脉压迫喉返神经,引起声音嘶哑。当发展为艾森曼格(Eisenmenger)综合征时临床上出现发绀,活动受限。

(2)体征:体检心脏扩大,心尖搏动弥散,胸骨左缘第3、4肋间闻及响亮粗糙的全收缩期杂音,向四周广泛传导,可触及收缩期震颤。分流量大的病人,心尖部可闻及二尖瓣相对狭窄的舒张期杂音,P2增强或亢进。重度肺动脉高压时,P2呈金属样亢进,典型收缩期杂音减弱或消失,心尖部舒张期杂音可消失。继发漏斗部肥厚时,则P2减弱。

2.辅助检查

(1)X线检查:小型缺损无明显改变,或仅有轻度左心室增大和肺充血。中大型缺损肺充血明显,肺动脉段明显突出,肺门动脉扩张搏动增强,甚至肺门舞蹈;心脏以左心室扩大为主,右心室也可扩大,主动脉结缩小。肺动脉高压者肺血管影增粗,搏动强烈,心脏以右心室扩大为主,右心房也可扩大。

(2)心电图:小型缺损心电图大致正常或表现为轻度左室肥大;中型缺损主要为左室高电压;大型缺损电轴左偏、双室肥厚或右室肥厚。症状严重或出现心力衰竭时可伴有心肌劳损。隔瓣下缺损常出现不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

(3)超声心动图:缺损小的病人可能不被发现,或仅有左心室扩大,室壁运动增强。二维超声可从多个切面显示室间隔连续中断,以及部位、时相、数目、大小等,并可见左心房、左心室增大,右心室也可增大,室间隔活动正常,主动脉内径缩小。多普勒彩色血流显像可直接见到分流的位置、大小和方向,还能确诊多个缺损的存在。频谱多普勒超声可测量分流速度,计算跨隔压差(左室收缩压-跨隔压差=右室收缩压),估测肺动脉压。

(4)心导管检查:单纯室间隔缺损一般不需常规心导管检查。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患儿,为评价肺动脉高压的程度、计算肺血管阻力及体肺分流量等,需进一步行心导管检查。如血氧资料分析右心室平均血氧含量高于右心房1%以上,或右心室内某一标本血氧含量明显增高,提示存在心室水平的左向右分流。导管从右心室经缺损口插入左心室的机会极少。右心导管可测定肺动脉压力,计算全肺阻力,通过吸氧等试验评价肺动脉高压的性质,决定是否有手术指征。造影可显示心腔的形态、大小及分流束的部位、时相、数目、大小,并能明确是否合并其他的心血管畸形。

【诊断中的临床思维】

1.分型 大部分室间隔缺损均可根据患儿的临床体征、心电图、X线检查结果、超声心动图和心导管检查结果明确诊断。按血流动力学将室间隔缺损分为:

(1)中小型缺损:右室和肺动脉压力正常或稍有增高,但与左室比尚存在一定的差距,分流量取决于缺损大小,但有限度。对中小型缺损,虽然分流量较大,但肺血管床仍能容纳。肺∶体循环血流量为1.5∶1~3.0∶1。

(2)大型缺损:直径大于其本人主动脉直径的75%或其直径>1cm,缺口面积>0.8cm2,因缺口大无法限制分流量,收缩时左、右室和主、肺动脉的压力相仿,分流量及方向取决于肺血管床的阻力。

(3)高分流缺损:肺∶体循环流量超过3∶1,而肺循环的阻力尚不到体循环的40%。

(4)高阻力型缺损:肺循环的阻力达到体循环阻力的40%~70%,分流量因此减低。

(5)艾森曼格综合征:当右房、右室及肺动脉压力明显升高达到或超过左房、左室及主动脉压力,发生左、右心系统双向分流,甚至发生右向左的反向分流,即为艾森曼格综合征。

2.肺动脉高压的分度 ①轻度:肺动脉压力为4~6.7kPa(30~50mmHg);②中度:肺动脉压力为6.7~10kPa(50~80mmHg);③重度:肺动脉压力为>10.7kPa(80mmHg)。

3.判定有无肺动脉高压常用的方法

(1)临床症状:肺动脉高压时有劳累性呼吸困难,咳嗽、咯血,体格检查有活动后黏膜发绀,重者有杵样指,心脏听诊原有分流性心脏杂音减轻或消失,肺动脉瓣区3/6级以下喷射性收缩期杂音、第二心音单一、收缩早期喷射音、肺动脉瓣相对关闭不全的舒张早期杂音,部分患儿可以听到三尖瓣关闭不全的杂音。

(2)血氧饱和度:平静时测量周围动脉血氧饱和度<0.25提示有肺动脉高压,右向左分流。

(3)心电图估算右室压力:一般地说,R波在V1导联的高度如超过30mV,则右室压力在13.3~20kPa(100~150mmHg),如果没有右室流出道梗阻,则右室压力与肺动脉压力相近。

(4)胸部X线:肺动脉高压时胸部X线片上肺动脉段突出,肺动脉主干及左、右肺动脉增粗,尤其右下肺动脉增粗,但分支突然变细以至肺野清晰,形成所谓的“残根症”或“秃枝症”。

(5)其他:心脏超声与心导管检查也可测定肺动脉压。

4.鉴别诊断

(1)房间隔缺损:隔瓣下型室间隔缺损可有右心房扩大,心电图可表现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与房间隔缺损类似,但房间隔缺损杂音在胸骨左缘第2与3肋间,位置较高,较柔和,较少伴有震颤,三尖瓣区可闻及舒张期杂音,P2固定分裂,心电图及X线均显示右心房、右心室扩大,超声心动图可进一步确诊。

(2)动脉导管未闭:室间隔缺损合并主动脉瓣脱垂时有双期杂音,但动脉导管未闭的杂音是连续性机器样,并有周围血管体征。干下型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杂音位置高,P2亢进,易与动脉导管未闭合并肺动脉高压相混淆,一般可通过超声心动图鉴别,较可靠的方法是升主动脉造影或左心室造影。

(3)肺动脉瓣狭窄:收缩期杂音在胸骨上缘,呈喷射性,P2减弱,且多有收缩早期喷射音。心电图显示右心优势,X线显示肺血减少、右心室扩大,右心导管检查可测定跨瓣压差,这些指标有助于鉴别诊断。

(4)心内膜垫缺损:杂音无特征性,但在心尖部可闻及二尖瓣关闭不全的全收缩期杂音,心脏增大较明显,右心房亦增大,心电图示电轴左偏及双室大,左心室造影可见二尖瓣反流及特征性的“鹅颈征”。

【治疗】

1.手术治疗 小型缺损预后较好,一般不需手术治疗。中型缺损临床上有症状者,宜在学龄前体外循环心内直视下做修补术。大型缺损在6个月内发生难以控制的充血性心力衰竭,包括反复罹患肺炎和生长发育缓慢,应予手术治疗;6个月至2岁的婴儿,虽然心力衰竭能控制,但肺动脉压力持续升高,大于体循环动脉压的一半,或2岁以后肺循环与体循环血流量之比>2∶1者,应及时手术修补缺损。手术修补方法包括直接缝合法和补片修补法。

2.介入治疗 目前临床上广泛应用的是Amplatzer伞封堵装置。

(1)适应证:①膜周部VSD,年龄通常≥3岁;对心脏有血流动力学影响的单纯性VSD;VSD上缘距主动脉右冠瓣≥2mm,无主动脉右冠瓣脱入VSD及主动脉瓣反流;②肌部VSD,通常≥5mm;③外科手术后残余分流;④心肌梗死或外伤后VSD虽非先天性,但其缺损仍可采用先心病VSD的封堵技术进行关闭术。

(2)禁忌证:①活动性心内膜炎,心内有赘生物,或引起菌血症的其他感染;②封堵器安置处有血栓存在,导管插入处有静脉血栓形成;③缺损解剖位置不良,封堵器放置后影响主动脉瓣或房室瓣功能;④重度肺动脉高压伴双向分流者。

【治疗中的临床思维】

1.室间隔缺损的自然闭合率在21%~63%,一般发生在5岁以内,尤其是1岁以内。小的缺损闭合率高,大的缺损闭合率低。合并肺血管改变或肺动脉高压者很难自行闭合。干下型缺损未见自然闭合者,且容易发生主动脉瓣脱垂。

2.室间隔缺损患儿由于肺循环血流量增多,易发生肺部感染、充血性心力衰竭;引起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发病率为5%~6%,婴幼儿期少见,学龄儿童和青少年多见,室间隔缺损死于感染性心内膜炎者为2%~3%。中小型缺损因左右心室压差较大,冲击力强,比大型缺损易并发感染性心内膜炎。手术关闭缺损不能预防心内膜炎的发生,甚至可构成心内膜炎的起因,并发心内膜炎治愈后不宜以预防再发而行手术。

3.伴有肺动脉高压者,在2岁内手术关闭可减少肺血管的结构改变。如已有梗阻性肺血管病变,决定手术前应对肺循环的病理生理作出评估,一般来说,如肺循环阻力不超过体循环的50%,而肺、主动脉流量仍超过1.5∶1,可考虑手术;如肺循环阻力超过体循环的50%,但分流方向为左向右,仍可考虑手术治疗,但风险较大。

4.部分缺损位于主动脉瓣环下方者,使瓣环缺乏支撑力,分流的血流又使瓣叶延长、脱垂,造成关闭不全;也有的缺损边缘增厚纤维化,瘢痕牵拉主动脉瓣造成关闭不全,对这类缺损应尽早修补,避免加重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5.手术关闭室间隔缺损的主要并发症是残余分流、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和心肺功能不全。手术死亡率一般在1%~3%,影响手术死亡率的主要因素有年龄、肺动脉压力、肺血管阻力和心内并发畸形等。若无明显术后并发症,远期效果良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