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肾功能衰竭(ARF)简称急性肾衰,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肾脏生理功能急剧下降,甚至丧失,导致代谢产物堆积,血尿素氮及肌酐迅速升高并引起水电解质紊乱及急性尿毒症症状。按发病机制分为肾前性、肾性和肾后性三大类。
【诊断依据】
1.临床表现 急性肾衰的临床过程分为4个阶段,即起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
(1)起始期:指肾前性氮质血症期,主要为原发病的表现。
(2)少尿期:每日尿量少于250ml/m2,24h尿量少于50ml为无尿。在病因损害后数小时即可出现尿量减少,少尿期持续2~3d至3~4周,一般为7~14d。本期的临床表现主要为:①水钠潴留:临床表现为全身水肿、腹水、胸腔积液,重者可出现心力衰竭、肺水肿,甚至脑水肿、抽搐和昏迷;②电解质紊乱:常有高钾血症、低钙血症和高磷血症以及代谢性酸中毒。
(3)多尿期:尿量增多,达400ml以上,表明肾功能有所好转。可有低钠、低钾表现。
(4)恢复期:肾功能逐渐恢复,血尿素氮及肌酐逐渐恢复正常。
2.实验室检查
(1)尿常规:尿比重固定于1.010~1.012,有血尿、蛋白尿、管型尿等。尿渗透压<400mmol/L,尿钠排出增加,尿酶增高。
(2)血常规:可有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多呈轻度贫血。
(3)电解质测定及血气分析:“三高三低”即高血钾、镁、磷和低钠、钙、氯。二氧化碳结合力下降、血pH值下降。
(4)肾功能检查:尿素氮、肌酐升高,肌酐清除率降低,血和尿β2微球蛋白升高。
(5)影像学检查:腹部平片了解肾脏大小及形态,B超检查泌尿系统有无梗阻,放射性核素检查肾血流量、肾小球、肾小管功能,长骨片了解肾性骨病表现。
【诊断中的临床思维】
1.既往无肾脏病史,急性起病,有致肾衰因素,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或手术及休克等诱因,临床有少尿或无尿,水电解质紊乱,血尿素氮及肌酐升高,尿常规及尿指标检查异常,典型病例诊断不难;但要注意非少尿性肾衰及不典型或轻型病例的诊断。
2.肾前性肾衰除用以上补液试验、利尿试验外,还可采用尿诊断指标,其中钠排泄分数是最敏感指标,阳性率高达98%。在肾前性肾衰时<1%,肾性肾衰>2%~3%。但在应用该指标进行鉴别时应注意:是否应用利尿药;对有蛋白尿、糖尿或应用甘露醇、右旋糖酐后均可使尿比重及渗透压升高,值得引起注意,最好在应用此类药物前留尿。
【治疗】
1.对因治疗 及时纠正血容量不足,解除梗阻。
2.少尿期、无尿期的处理
(1)液体入量严格控制水分入量,“量出为入”。每日液量=不显性失水(400ml/m2,用不含钠盐的10%~20%葡萄糖注射液)+前日显性丢失(尿、便、吐等)-内生水[100ml/(m2· d)]。
(2)饮食调节:低盐、低蛋白、低钾、低磷、高糖饮食,保证充分的维生素和基础代谢。
(3)其他: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3.多尿期的治疗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特别注意补钾;尿量过多要限制水分入量,以尿量的1/2~2/3为宜,补液过多会延长多尿期,防治感染;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以防止病情反复,加强支持治疗。
【治疗中的临床思维】
1.积极治疗原发病,及早发现并及时去除导致急性肾衰的危险因素,是预防急性肾衰的关键。
2.要及时纠正低血容量,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在各种因素所致休克时,积极治疗原发病,合理应用抗休克药物,同时应用肾上腺素能α受体阻滞药或β受体兴奋药,多巴胺扩张肾血管,增加肾血流量作用,与速尿合用疗效更好。
3.对于感染要应用足量、适宜抗生素,清除感染灶,有效抗感染。
(张 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