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急性淋巴炎症的早期症状

急性淋巴炎症的早期症状

时间:2023-03-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恶性组织细胞病,简称恶组,是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中组织细胞及其前体细胞异常增生,广泛浸润各组织器官的恶性疾病。病理学和细胞形态学是诊断的重要依据,特别是异常和多核巨组织细胞有确诊意义。一旦查明原发病,去除病因,病情很快好转。

恶性组织细胞病(MH),简称恶组,是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中组织细胞及其前体细胞异常增生,广泛浸润各组织器官的恶性疾病。本病多见于成人和青少年,但小儿时期也可发病。多数病例病程短,预后不良。

【诊断依据】

1.临床表现

(1)多见于成人,但任何年龄小儿均可发病,儿童多为急性型,病情进展快,病程多在6个月以内,偶有短期缓解者。

(2)发热多为首见和常见症状,发热持续不退或周期发生,随病程进展而升高。

(3)出现面色苍白、消瘦、衰竭、皮肤黏膜出血,肝、脾大及淋巴结肿大,尤以脾大明显。

(4)由于异常组织细胞广泛浸润各器官,故临床表现为复杂多变的症状和体征。如呼吸道可由咳嗽、胸痛、胸腔积液;消化道可有腹痛、腹泻、便血、肠穿孔等;神经系统可出现瘫痪、感觉异常、颅内出血等;皮肤可有非特异性皮疹、口腔溃疡可长期不愈。

2.辅助检查

(1)血象:全血细胞减少为本病突出特征之一,周围血偶可见异常组织细胞。

(2)骨髓象:多数增生活跃。涂片中找到典型的异常组织细胞是确诊本病的重要依据。

(3)病理检查:主要是异形组织细胞和吞噬型组织细胞浸润。

(4)染色体核型分析:5号染色体长臂转位,个别表现8号及18号染色体多体或7号染色体丢失等。

【诊断中的临床思维】

1.诊断 对原因不明的长期发热伴有全血细胞减少或肝、脾大及淋巴结肿大者应考虑本病。病理学和细胞形态学是诊断的重要依据,特别是异常和多核巨组织细胞有确诊意义。但由于本病的临床表现多样,常易误诊,需要与以下疾病鉴别:

2.鉴别诊断

(1)反应性组织细胞增生症:本病常由感染性疾病、寄生虫病、结缔组织病以及疫苗接种等引起,进展缓慢,多无明显贫血和出血现象,增生的组织细胞主要是成熟组织细胞,异形性不明显,无多核巨组织细胞。一旦查明原发病,去除病因,病情很快好转。

(2)嗜血细胞综合征(HS):临床上有发热、皮疹,肝、脾大及淋巴结肿大、全血细胞减少,与恶组的临床表现极为相似,以下几点可作为鉴别:①骨髓检查HS的特点为成熟或较成熟的组织细胞增多,达2%~15%以上;②具有活跃的吞噬血细胞现象;③感染引起的良性HS,当原发病治好后,病人可痊愈。

(3)急性白血病:白血病也以发热、贫血、出血,肝脾大及淋巴结肿大为临床特点,血象也多见三系减少,但白血病的脾大多不如MH明显,骨髓涂片中无异常组织细胞和多核巨组织细胞,而见大量的原始幼稚细胞即可鉴别。

(4)再生障碍性贫血:该病也表现为贫血、出血和发热,血象也呈三系减少,但本病无肝、脾大及淋巴结的肿大,骨髓示增生低下,以非造血细胞为主即可鉴别。

(5)恶性淋巴瘤:该病可有肝、脾大及淋巴结肿大,后期也可发热,与MH有相似之处。但该病早期血象和骨髓象多无变化,通过淋巴结活检即可鉴别。

【治疗】

1.一般治疗

(1)对症支持治疗:如退热、止血、输液、维持营养、输血或成分输血。

(2)积极预防和控制感染:病人常合并感染,应结合病原学检查,应用有效的药物控制感染。对于粒细胞减少的病人,更应做好消毒、隔离工作。

2.常用化疗方案

(1)CHOP方案:环磷酰胺(CTX)、多柔比星(ADM)、长春新碱(VCR)、泼尼松(Pred)。

(2)B-CHOP方案:上述方案加用博来霉素。

(3)VACOP方案:Vm-26或VP-16,ADM,CTX,VCR,Pred。

【治疗中的临床思维】

1.本病尚无满意的疗法,治疗效果差,预后不佳。

2.积极防治感染,注意口、鼻、皮肤和肛周的清洁和灭菌。口服不吸收的抗生素如庆大霉素和抗真菌药。在致病菌查明之前或有持续发热38.5℃以上者,可给予广谱抗生素治疗。在查明感染部位和致病菌后,在给以敏感的抗生素治疗。

3.化疗方案应根据病人情况灵活掌握,如白细胞下降过多,骨髓抑制、出血性膀胱炎等应减量或暂时停药,待以上情况好转后在继续化疗。如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者应行鞘内注射。

4.MH病人如缓解后可考虑做造血干细胞移植,但由于MH病人达到完全缓解的可能性很小,因此,实际上能实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可能性比较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