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化脓性脑脊髓膜炎

化脓性脑脊髓膜炎

时间:2023-03-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化脓性脑脊髓膜炎简称化脑,是儿童时期常见的神经系统感染,高峰发病年龄为6~12个月。颅高压症状明显,有脑膜刺激征,常伴有视力障碍及脑神经受损,脑脊液检查,糖降低较结核性脑脊髓膜炎更显著。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的肺炎链球菌及肠道革兰阴性杆菌性脑脊髓膜炎疗程3周以上。

化脓性脑脊髓膜炎(PM)简称化脑,是儿童时期常见的神经系统感染,高峰发病年龄为6~12个月。细菌进入不完善血-脑脊液屏障,引起软脑膜和蛛网膜普遍受累,脑组织表面及脑底、脑沟、脑裂、基底池和脊髓表面均有不同程度的受累。

【诊断依据】

1.病史 既往有无中耳炎、骨髓炎,有无头皮、脊背中线的孔窦畸形、头颅外伤等。有无结核病及其接触史。

2.临床表现

(1)前驱感染症状:上呼吸道感染或胃肠道症状等。

(2)全身中毒症状:起病急、高热、精神萎靡、面色青灰及苍白。

(3)神经系统症状: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惊厥、意识障碍。

(4)非神经系统症状:包括发热、食欲下降、喂养困难、疲倦、关节痛、心动过速、血压下降、瘀斑和紫癜等。小婴儿应注意有无易激惹、烦躁、哭闹、目光呆滞等。

(5)新生儿病例常起病隐藏,可无发热或体温不升、拒乳、呕吐、黄疸加重、发绀等非特异症状。

3.体检检查

(1)脑膜刺激征:包括背痛、颈项强直,凯尔尼格征和布鲁津斯基(Brudzinski)征阳性。新生儿常仅见前囟紧张,很少出现典型的脑膜刺激征。

(2)颅内压增高体征:婴幼儿可出现前囟膨隆、紧张或骨缝增宽。重者可见去大脑强直。

(3)局灶症状:包括偏瘫、感觉异常或脑神经受累的局灶症状。

(4)意识障碍:表现为嗜睡、迟钝、谵妄或昏迷。

(5)伴随体征:如血压增高、心动过缓、呼吸暂停或过度通气等。

(6)皮肤:有无皮疹、瘀点、瘀斑、感染灶。

4.并发症

(1)硬膜下积液:最常见,其特点为:①化脑经有效治疗体温不退,病情无好转;②病情及脑脊液逐渐好转时,又出现发热、烦躁哭闹、意识障碍、头痛、呕吐、惊厥、前囱膨隆、颅缝裂开、头围进行性增大;③硬膜下穿刺液>2ml,蛋白>0.4g/L。

(2)脑室管膜炎:多见于婴儿革兰阴性杆菌脑膜炎。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需行侧脑室穿刺;①病情严重,伴频繁惊厥或惊厥持续状态,持续高热,出现呼吸衰竭;②治疗效果不满意;③复发化脓性脑脊髓膜炎或伴发中枢神经系统畸形;④前囟饱满,CT示脑室扩大,如脑脊液呈炎性改变(糖<0.3g/L,蛋白质>0.4g/L,白细胞≥50×106/L且多形核细胞为主)或细菌学检查阳性,则可明确诊断。

(3)脑性低钠血症:出现昏睡、惊厥、昏迷、水肿、全身软弱无力、四肢肌张力低下、尿少等症状。

(4)脑积水:婴儿头围逐渐增大,前囟饱满,颅缝分离。

(5)脑脓肿: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所致,表现为治疗过程中出现局限性神经系统体征及颅内压增高的症状,可伴局部抽搐。

(6)其他:部分患儿有失明、耳聋、瘫痪、智力低下。

5.辅助检查

(1)血象:白细胞总数(WBC)明显增高,可达(20~40)×109/L,中性粒细胞(N)为主,占0.8~0.9以上,伴明显核左移,重症患儿特别是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可见白细胞总数减少。

(2)脑脊液检查:典型病例可见外观浑浊,压力增高,细胞总数明显增多,达(500~1 000)×106/L以上,分类以N为主;糖含量显著降低,总量常在1mmol/L以下;蛋白质常明显增高,多>1g/L。脑脊液细菌培养是确定致病菌的最可靠方法,为提高阳性率应注意:①尽可能在使用抗生素前采集脑脊液;②标本取出后应保温条件下尽早送检,或在床边培养;③最好同时接种于几个培养基上,并分别进行有氧和无氧培养。

(3)特异性细菌抗原测定:常用的方法有对流免疫电泳、乳胶凝集试验及免疫荧光试验。

(4)眼底检查:可出现视盘水肿。

(5)其他:血培养、头颅CT及脑电图、局部分泌物培养等。另外,皮肤瘀点涂片是奈瑟脑膜炎病因的重要方法。

【诊断中临床思维】 在诊断的时候,首先要考虑是不是脑脊髓膜炎,要从有没有感染中毒症状,有没有中枢神经系统的改变及脑膜刺激征来判断。然后再确定为哪一种类型的脑脊髓膜炎。

1.病毒性脑膜炎 急性起病,有发热、头痛、呕吐及某些病毒感染的有关症状,有脑膜刺激症状,脑脊液压力正常或稍高,白细胞数、蛋白正常或轻度增高,糖、氯化物正常,细菌、真菌涂片染色及培养阴性,病毒分离阳性可确诊。

2.结核性脑脊髓膜炎 亚急性或缓慢起病,有头痛、呕吐等颅高压症状,脑膜刺激征阳性,以及脑神经瘫痪、癫、肢体瘫痪等。往往伴有低热、盗汗、乏力、食欲下降等结核中毒症状,既往有结核病史或密切结核接触史。身体其他部位,如肺部、脊柱找到结核病灶可帮助诊断。脑脊液压力增高,外观多呈毛玻璃样,静置24h后有薄膜形成。白细胞增多,以淋巴细胞为主,糖和氯化物降低,蛋白含量中度增高,头颅CT或MRI发现结核瘤、颅底增生性脑脊髓膜炎、钙化灶等可帮助诊断。脑脊液中PPD-IgMJgG阳性,培养出抗酸杆菌可确诊。

3.隐球菌脑脊髓膜炎 有基础疾病或长期应用大量激素与免疫抑制药或抗菌药物。起病隐袭逐渐加重,可以自行缓解,但经常反复发作。颅高压症状明显,有脑膜刺激征,常伴有视力障碍及脑神经受损,脑脊液检查,糖降低较结核性脑脊髓膜炎更显著。脑脊液墨汁染色或真菌培养找到隐球菌可以确诊。

4.囊虫性脑膜炎 一般不伴发热,可以惊厥或颅内压增高起病。定位体征常缺如,脑脊液中多形核白细胞轻度增高,多在100×106/L以内,糖及氯化物正常,脑脊液中嗜酸性粒细胞增高明显,囊虫抗体多阳性。影像学检查头部MRI或CT常见囊虫病灶位于接近脑膜处。

【治疗】

1.控制感染 抗生素应早期、足量、静脉给药。选择透入脑脊液浓度较高的抗生素。

(1)早期治疗:疑有化脑的患儿,进行腰穿检查后应立即给予抗生素治疗。可用头孢噻肟200mg/(kg·d),头孢三嗪100mg/(kg·d),对β内酰胺类过敏者可选用氯霉素100mg/(kg·d),分4次静脉注射。如疑利斯特菌感染时可用三代头孢加氨苄西林,如疑革兰阴性菌脑膜炎可用头孢菌素加氨基苷类抗生素。

(2)调整治疗:脑脊液细菌培养阳性的病例,应细菌类型及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酌情调整抗生素。

2.脑水肿及颅内高压的治疗 存在脑积水者,加用糖皮质激素,每次0.15mg/kg,分4次静脉用药。有颅内高压时,可加用甘露醇注射液每次5ml/kg,静脉用药,4~6h1次。

3.并发症的处理 并发硬脑膜下积液者,如积液量大,出现明显颅内压增高或局部刺激症状时,进行穿刺放液,每日或隔日1次,穿刺量每次每侧不超过50ml,多在17~20d好转。并发脑窒管膜炎者,进行侧脑室穿刺引流,局部注入抗生素。

4.其他对症治疗 监护病初应密切观察生命体征、意识和水电解质平衡状况,保持内环境稳定;及时处理高热、惊厥等症状;加强支持治疗。

【治疗中的临床思维】

1.加强对化脑治疗的认识 一旦确诊了化脑,应早期、足量、静脉给药。选择透入脑脊液浓度较高的抗生素,以杀菌药物最佳,并按计划完成全部疗程,症状减轻,脑脊液细胞基本正常,2~3周后可考虑停药。

2.重视脑脊液培养 根据细菌种类做早期选用抗生素治疗的依据,不能无根据地和盲目的选用多种抗生素。

3.抗生素的应用、改换要有依据,疗程要足 抗生素的应用要根据病原菌的种类和脑脊液培养后的药敏情况定。换药应根据临床效果是否有效来确定。出院应根据临床治愈和脑脊液完全恢复正常,致病菌种类不一样,用药时间也不一样。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的肺炎链球菌及肠道革兰阴性杆菌性脑脊髓膜炎疗程3周以上。流感杆菌、肺炎链球菌脑脊髓膜炎一般10~14d,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为7d。

4.停药指征 完成疗程时症状消失、退热1周以上,脑脊液细胞少于20×106/L,且均为单核细胞,蛋白和糖恢复正常。

5.应彻底去除病因 如隐性脊椎裂和潜毛窦应彻底清除,中耳炎也应完全治愈,免疫力低的病人应增强免疫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