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起止点疗法是在对软组织损伤治疗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疗法。它是建立在人体解剖、人体生物力学的基础之上。我们人体软组织包括皮肤、皮下组织、肌肉、肌腱、筋膜、韧带、关节囊、滑膜囊、神经、血管等。这些软组织经常(遭受暴力撞击、强力扭转、牵拉、压迫,或因跌仆闪挫,或因劳累过度,或因慢性劳损等)产生损伤。外力导致损伤而无骨折、脱位者亦称为软组织损伤。主要表现为无菌性炎症、粘连、移位、结节、痉挛、条索、活动受限。它与祖国医学中的经络穴位有许多相似部位,但是区分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必要的。否则会造成误会,造成学者和使用者的疑惑、混乱,不知如何选择为好。
祖国医学的经络穴位是我们祖先聪明智慧的结晶,古人观察认识到在人体器官、肌肉或功能不良时会出现敏感点(敏感区),当治愈有关疾病时此敏感区(点)消失。他们还观察到刺激适当的或有关的皮结节内任何一点都可能有效,他们就是这样观察总结不同器官或肌肉功能建立一种医学体系叫经络和穴位。到目前为止还不能证实经络穴位是一个解剖实体,在解剖上它不同于已知的神经和循环结构以及感觉终末器官。
世界著名的生理学家Melzack等人在20世纪70年代时研究发现肌肉起止点和肌痛点与经络穴位有71%呈现解剖和临床相关性,Melzack认为它们有相关的神经机制。但是在80年代后期他发现肌疼痛触发点的现象源自于失能的运动终板附近,这使他此后认为经络穴位与肌痛点及起止点治疗为两种不同的体系,应区别开来。尽管经络穴位与肌痛点及肌肉起止点疗法在位置上相类似,但客观的临床工作者及研究者应区分两者的本质不同,它们是属于两个完全不同的临床实体。它们的不同在于医学理论的基础及病理生理学上。在祖国医学文献《黄帝内经》、《针灸甲乙经》、《针灸大成》等明确阐述十二经络、奇经八脉、经外奇脉阿是穴等,属一个完整的以功能为基础的医学体系。并以此理论指导应用于临床医疗实践。而肌肉起止点和肌痛点,它已经被现代医学临床实践和病理学上证实,它的作用点是在失能的运动终板上。因此,只有明确认识它们的不同点后在临床实践中才有更为确切的治疗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