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三部九候”与切脉

“三部九候”与切脉

时间:2023-03-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难经》在解释三部九候时说:“三部者,寸关尺也。九候者,浮中沉也。”[释文]关于诊脉的部位,历代各家有不同的说法,目前常用的脉诊部位即所谓的“独取寸口”。寸口又叫“气口”,或叫“脉口”。此外,肺的经脉起于中焦,与脾同属太阴,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左右手的寸、关、尺部位分属不同的脏腑,认为可以反映相应脏腑的病变。

1.何谓“三部九候”

学诊脉,明三部,识九候,是基础。

遍身诊,仲景法,皆可参,知源头。

从难经,遵叔和,定诊部,独寸口。

[释文]

所谓“三部九候”,有三种解释:

(1)指全身遍诊法:早期的切脉方法,多为遍诊法,即于头部、上肢、下肢三部诊脉,每部各有上、中、下动脉,不同部的脉出现独大、独小、独迟、独数,即表示该经的脏气有寒热虚实之变化。头部:上,两额动脉(太阳),候头部病变;中,两侧耳前动脉(耳门),候耳目病变;下,两颊动脉(地仓、大迎)。候口齿病变。上肢:上,手太阴肺经动脉(寸口),候肺;中,手少阴心经动脉(神门),候心;下,手阳明大肠经动脉(合谷),候胸中。下肢:上,足厥阴肝经动脉(五里,妇女取太冲),候肝;中,足太阴脾经动脉(箕门),候脾,若候胃气配足阳明胃经动脉(冲阳);下,足少阴肾经动脉(太溪),候肾(《素问·三部九候论》)。

“遍身诊”后来已不常用,甚至不用。其实,这种方法即使在今天仍有实际意义。我们知道,血液在心脏收缩时产生的压力波叫脉波,脉波通过动脉管传到周身。脉波的形状随循环系统情况的改变而改变,它反映心脏的情况,也反映动脉管的弹性情况。所以,观察全身各处的脉搏形状,可以得到更全面的诊断体征。例如,主要由于主动脉弓等有关动脉发生病变而造成的“无脉症”,因肢体积血,可使上肢和下肢的一些动脉搏减弱或消失。对这样的病人进行“遍身诊”,就可以帮助了解他的血管的病理情况。又如对心脏病病人和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病人,用“遍身诊”也很有意义。

脉的形成原理,一言以蔽之,乃气与血耳。脉乃血脉,赖血以充盈,靠气以鼓荡。正如《医学入门》所云:“脉乃气血之体,气血乃脉之用也。”所有脉象的诸多变化,也都是气血变化的反映。——河北医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士懋

(2)指人体三个不同的切脉部位(三部诊法):如张仲景在《伤寒论》原序中斥责庸医时说:“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这里的“三部”脉指的是“人迎”(喉结旁颈总动脉)、“寸口”(腕部桡动脉)和“趺阳脉”(足背部胫前动脉)。

(3)指寸口诊法:寸口脉分寸、关、尺三部,每部各以轻、中、重指力按脉,分浮、中、沉。如《难经》在解释三部九候时说:“三部者,寸关尺也。九候者,浮中沉也。”这是专指寸口诊法。

2.切脉何以“独取寸口”

寸口者,脉大会,太阴肺,朝百脉。

肺之脉,起中焦,与脾胃,实相通;

脾胃者,生化源,气血生,五脏充;

脏与腑,气与血,盛与衰,气口见。

[释文]关于诊脉的部位,历代各家有不同的说法,目前常用的脉诊部位即所谓的“独取寸口”。寸口又叫“气口”,或叫“脉口”。关于寸口的所在部位,《脉经》已明确指出:“从鱼际至高骨却行一寸,其中名曰寸口,从寸口至尺,名曰尺泽,故曰尺寸。寸后尺前名曰关”。寸口实际上是寸、关、尺三个部位的总称。具体地说,寸口的部位,也就是掌后的高骨(即桡骨茎突)为关,关前为寸,关后为尺(如图)。简而言之,寸口的位置在腕后桡动脉搏动处。寸口诊法始见于《内经》,主张独取寸口是《难经》,但当时这一主张未能普遍推行,直至晋代王叔和所著的《脉经》,才推广了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

三部诊法见于汉代张仲景著的《伤寒杂病论》,……三部即人迎(颈侧动脉),以候胃气;寸口(桡骨动脉),以候十二经;趺阳(足背动脉),以候胃气。如内伤病变则气口脉大于人迎;外感病变则人迎脉大于气口。人迎与气口,二脉等大,则气血和平,人体健康无恙;有一定的临床意义。但因此种诊法亦较为复杂不便,故后世除在寸口无脉时诊人迎、趺阳脉以判断胃气是否已绝外,多不采用。——长春中医学院教授·程绍恩

诊脉独取寸口是有其理论依据的。例如《难经·一难》说:“十二经筋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何谓也?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动脉也。”寸口是手太阴肺经的动脉,为气血会聚之处,因“肺朝百脉”,即五脏六腑的气血又均合会于肺,故脏腑病变均可反映于寸口。

此外,肺的经脉起于中焦,与脾同属太阴,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素问·五脏别论》说:“帝曰:‘气口何以独以五藏主?’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说明肺与脾胃之相通,而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故脏腑气血的盛衰都可反映于寸口,可以诊察全身的病变。

3.三部脉如何分候脏腑

寸口脉,分左右;寸关尺,脏腑候。

左寸心,合膻中,关肝胆,尺候肾;

右寸肺,关脾胃,尺命门,系三焦。

上候上,下候下,识总则,宜参照。

[释文]

小小的“寸口”,实际上是人体五脏六腑的“全息”窗口。左右手的寸、关、尺部位分属不同的脏腑,认为可以反映相应脏腑的病变。其中右寸反映肺的情况,右关反映脾胃,右尺反映肾(命门);左寸反映心,左关反映肝,左尺反映肾与膀胱。也就是说,远端的寸部对应的是人体最上部的心、肺(上焦,呼吸与循环系统);中间的关部,对应肝、脾胃(中焦,消化系统);近端的尺部对应肾、膀胱(下焦,泌尿生殖系统)。总体说来是体现了“上(寸脉)以候上(躯体上部)、下(尺脉)以候下(躯体下部)”的原则,还在临床上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但也不能把三部候脏腑的方法机械地看待,临证时须结合各方面情况加以分析,才能得出比较正确的结论。

古人诊脉察病之法,以寸关尺三部分候各脏腑:寸左候心与小肠,左关候肝、胆,左尺候肾及膀胱;右寸候肺与大肠,右关候脾、胃,右尺候心胞、命门及三焦。并以气口(右寸)、人迎(左寸)分别决病因之表里,以右关决新病之顺逆,左关、尺决宿病之安危。——著名中医学家、原《中医报》主编·魏治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