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正常脉象
正常脉,谓之平。善知常,可达变。
平脉者,要者三:胃神根,三者全。
[释文]
健康人的脉象称为正常脉象,又称“平脉”、“常脉”或“缓脉”。切脉,首先要熟练地掌握平脉,以常衡变,然后才能辨别各种复杂的病脉。
平脉的特点:三部有脉,不浮不沉,不快不慢(成人,一息四至),脉来和缓,节律均匀,应指中和。其中以“三部有脉,应指和缓”最为重要。前人认为,正常脉象应具备三个主要特点,即有胃、有神、有根。
(1)有胃:即胃气。人体营卫气血、脏腑、经络等一切生机的有无,决定于胃气的有无。《素问·平入气象论》说:“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因此,脉以胃气为本。何以知脉有胃气?《素问·玉机真藏论》说:“脉弱以滑,是有胃气。”一般地说,脉有胃气是指脉象不浮不沉,不快不慢,从容和缓,节律一致。凡病脉不论浮沉迟数,但仍带有从容和缓之象,便是有“胃气”,就叫顺脉,否则就叫逆脉,预后往往不良。《灵枢·终始篇》说:“邪气来也紧而疾,谷气来也徐而和。”张景岳对诊病脉的胃气盛衰,也说得很清楚,他说:“欲察病之进退吉凶者,当以胃气为主。察之法,如今日尚和缓,明日更弦急,知邪之愈进,邪愈进,则病愈甚矣。今日甚弦急,明日稍和缓,知胃气之渐至,胃气至,病渐轻矣。”可见脉中胃气的重要性。
古人将正常脉象的特点概括称为“有胃”、“有神”、“有根”。“有胃”是指脉有胃气,即脉来去从容而节律一致;“有神”是指脉象和缓有力;“有根”是指在尺部沉取,脉象仍然从容不迫,应指有力。——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陈仁寿
(2)有神:即脉中的神气,亦称“脉神”。古人认为,心主血而藏神,脉为血之府,血气充足,心神健旺,脉象自然有神。心神虚衰,脉神便受影响。所谓脉之有神,多指脉象柔和有力,形体充实。正如《诊家枢要》所说:“不病之脉,不求其神,而神无不在也。有病之脉,则当求其神之有无,谓如六数七极热也,脉中有力,即有神矣……三迟二败寒也,脉中有力,即有神矣……若数极迟败,中不复有力,为无神也。”总之,脉之有胃,有神,都是脉具冲和有力之象,有胃即有神,所以在临床上胃与神的诊法,难以截然分开。
(3)有根:即脉的根基。脉学中认为,人身十二经脉,全靠肾间动气为之生发。肾气犹存,好比树木之有根,枝叶虽枯,根本不坏,尚有生机,肾气未绝,则脉必有根。诊脉中,凡是寸、关、尺三部或尺部的脉,沉取应指有力的,谓之有根的脉象。所以有“沉以候肾,尺以侯肾”的说法。临床上多以尺脉是否有根,尤为重要,正如《脉诀》所说:“寸关虽无,尺犹不绝,如此之流,何忧陨灭。”若肾脉独绝,是为无根,标志着病情的危笃。
2.平脉的变异
人形体,与生理,有特性,各不同。
论年龄,儿急数;青壮年,脉有力;
瘦人浮,胖者沉;喜乐时,脉和缓;
恼怒时,脉弦急;因人异,作常议。
反关脉,偏臂侧,曰斜飞,非病脉。
人之脉,应四季,春脉弦,夏见洪,
秋如毛,冬主沉,脉和缓,视为平。
[释文]
脉象和人体内外环境的关系十分密切。由于气候环境等的影响,或人们年龄,性别以及精神状态等因素的不同,脉象也可以随之发生某些生理性的暂时变化。这些脉象的变化,不是病脉,我们把它叫做脉象的正常变异,正常脉象的变异常与下列因素有关。
(1)脉与内在因素的关系:
性别:成年女性较成年男性脉跳濡弱而稍快。妊娠后常见滑数而冲和之脉象。
年龄:年龄越小脉跳越快,婴儿脉急数,每分钟脉搏120~140次;五六岁的幼儿,每分钟脉搏90~110次。青壮年体强脉多有力,老年人气血虚弱,精力渐衰,脉来较弱。
体型:身材高大的人,脉的显现部位较长;矮小的人,脉的显现部位较短。瘦人肌肉较薄,脉多稍浮;胖人肌肉丰厚,脉象多沉。
生活状态:重体力劳动,剧烈运动,喝酒饱餐,或情绪激动时,脉多快而有力;脑力劳动者,由于与体力劳动者平素活动状态有别,故比体力劳动者脉象稍弱。另外,疲劳饥饿时,脉来亦较弱。
精神状态:如喜乐之时,其脉较缓;恼怒之时,脉来弦急;惊恐之下,气机暂时逆乱而见动脉等。这些变异之脉象,随着情绪的平静恢复之后也就趋于正常。
反关脉:有的人脉不见于寸口部,而从尺部斜向手背,名“斜飞脉”,也有的人脉搏显现在寸口部的背侧,称为“反关脉”。反关脉是寸口常见的畸形脉。清代周学霆在《三指禅》中说:“寸口为脉之大会,诊家于此候吉凶生死,间有脉不行于寸口,由肺列缺穴,斜刺臂侧,入大肠阳溪穴,而上食指者,名曰反关。”又说:“脉反其关者,得天地之偏者也,然偏也,非病也,均为得气以生也,其三部定位,与寸口无异”。这说明反关脉是桡动脉位置异常所致,不作病脉论。
(2)脉与外在因素的关系:根据人与自然相应的理论,自然气候,地理环境的变化,正常人的脉象亦必然相应的有所变化。如四时脉:春脉微弦,夏脉微洪(钩),秋脉微浮(毛),冬脉微沉(石)。为何会有春弦,夏钩,秋毛,冬石之分?古人认为:春天是阳气初升,而阴气未尽之际,在这个季节里,万物开始生长,树木正待抽条一样,因此脉气来时,柔软而直长,状如琴弦,故《内经》称为弦脉;夏天阳热之气亢盛,树木茂盛而呈现垂枝布叶,都向下弯曲好像钩子一样,故脉气来时应手略快有力,去时略慢无力,《内经》称为钩脉;秋天阳气乍衰,万物生长到已极,将要收成的时候,草木花叶,一般都将枯萎脱落,只有枝条还单独存在,好像人体的毫毛一样,所以脉气来时,显得轻虚带有浮象,故《内经》称为毛脉;冬天阳气收敛,万物潜藏,好比水凝结成冰如石块一样,故脉来沉伏,但应指有力,《内经》称为石脉。总之,上述四时脉象,是古人根据气候特征或阴阳变迁等变化,对人体脉象作出取类比象的描述。但这种脉象的变化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在临床上有一定的参考意义。正如《四诊举要》中说:“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四季和缓,是为平脉。”
《四诊举要》中说:“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四季和缓,是为平脉”。
此外,地理环境亦能影响脉象,如张石顽认为:“江南之人,元气最薄,脉多不实……西北之人,惯拒风寒,素食煤火,内外坚固,所以脉多沉实……滇粤之人,恒受瘴热,惯食槟榔,表里疏豁,所以脉多微数,按之少实。”
上述脉象,无论受何种因素的影响,而出现浮沉迟数等正常变异,只要脉来不失其从容和缓,充实有力,沉取不虚(即有胃,有神,有根)之象,均属正常脉象。临床上应注意与病脉相鉴别。
3.六阳脉与六阴脉
论常脉,因人异,无病时,亦有殊。
六阳脉,浮滑大;六阴脉,沉弱细。
[释文]
人的脉象,由于个体的差异,在平素无病时,所见到的脉象如浮、沉、强、弱,或滑、大、微、细等,有时可以认为是正常的脉象。浮、滑、大者皆为阳脉;沉、细、弱者皆为阴脉,即所谓“六阳脉和六阴脉”。明代张景岳说:“持脉之道,须明常变,凡众人之脉,有素大素小,素阴素阳者,此其赋之先天,各成一局也。”故诊得此脉时对临床诊断意义不大。
【注释】
[1]三指禅:禅,是佛教所说的禅语。这里的“三指禅”说的是中医用示、中、无名指三指摸脉的方法,泛指脉学。
又,书名。脉学著作《三指禅》为清·周学霆所撰,成书于1827年。凡3卷,计81论。该书以“缓”脉为平脉,并以此定病脉,以浮沉迟数四脉为纲。
[2]太仓公:简称“仓公”,即淳于意(约公元前215年~?),是西汉时期惟一见于正史记载的医学家。淳于意的“诊籍”是我国现存最早见于文献记载的医案,列脉象近20种。
[3]王叔和:名熙,山西高平人(一说山东),生卒年代无确考(一说晋,一说魏),约生于公元三世纪。他学识渊博,为人诚实,做过当时的太医令。史称“博好经方,调摄养生之道”。在中医学发展史上,他做出了两大重要贡献,一是整理《伤寒论》,一是著述《脉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