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国历代医书及历代医案摘录的一些用中药治疗消渴病的病案如下(处方所用剂量皆古代剂量;历代医案所载之治愈,可能系症状消除)。
(1)唐《千金方》记载
“有人患消渴病,小便多而数,发于春,经一夏,专服栝楼及豉汁得其力,然小便犹数甚,昼夜二十行,常至三四升,极瘥不减二升也,渐渐便止。渐食肥食,日就羸瘦,唇口干燥,吸之少气,不得多语。”此病案说明:消渴患者,服栝楼渐好,又因吃肥食而变坏的过程。
(2)宋《苏东坡文集》记载
用棘枸子麝香等治疗消渴病,该书载:“眉山揭颖臣者,病消渴,日饮水数斗,食亦倍常,服消渴药逾年,疾日甚,自度必死。予令延蜀医张肱诊之,笑曰,君几误死,乃取麝香当头子以酒濡湿,作十余丸,以棘枸子煎汤吞之,遂愈。”
(3)宋诸瑞章《卫生宝鉴》记载
“夫消渴者,饮水百盏,尚恐不足,若饮酒则愈渴……小便频数……味甘甜如蜜……是恶候也……疾之久,或变为水肿,或发为背疮,或足膝发恶疮,至死不救。但服此药,三日便见……口中津润,小便顿减,五日后小便赤色……或令人吐,或背脚腰膝疼痛,或呕逆恶心,精神昏困,此乃药之灵验,患者服八九服,有病除矣。忌酒色热面鱼咸一百日,永除根本,其药为:牡蛎生碾细、苦参生为末、栝楼生捣、知母生为末、密陀僧生用。以上各一两,黄丹半两研入;白蜡八钱,熔研为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空心日服三服,每服三十丸,忌热面、白蒜,炙煿物及酒色一百日,永不发。”
(4)明孙文垣医案《赤水玄珠》记载
以地黄为主药治疗消渴病。谓有“一书办,年过五十,酒色无惮,忽患下消症,一日夜小便20余度……,味且甜,少顷凝结如脂,色有油光。医治半年不验,腰膝以下皆瘦弱,载身不起,饮食减半,神色大瘁。”孙文垣诊之,开药如下:“以熟地黄六两为君;鹿角霜、山茱萸各四两,桑螵蛸、鹿角胶、人参、茯苓、枸杞、远志、菟丝子、山药各三两为臣;益智仁一两为佐;附子七钱为使。蜜丸,早晚盐汤送四五钱,不终剂而愈。”
(5)明江瓘《名医类案》中记载
以人参为主药治疗消渴病。其中记载李东垣(12世纪人)治“顺德安抚张耘夫,年四十五,病消渴,饮水无度,小便数多”。李东垣给以治疗如下:“人参、石膏各二钱半,甘草生炙一钱为君;以黄连三分,酒黄檗、知母、山栀各二钱为臣;以当归、麦冬、白葵、兰香各五分,连翘、杏仁、白芷各一钱,全蝎一个为佐。另给升麻二钱,柴胡三钱,藿香二钱,桔梗三钱为使,此名之曰生津甘露饮子,为末,汤浸蒸饼和成剂,捻作饼子,晒半干,筛如米大,食后每服二钱,治之旬日良愈。”
(6)缫丝汤治消渴
古医书称之有效(如李时珍《本草纲目》);有的医书且称其治消渴如神(如《证治摘要》)。如明江瓘医案曾经记载一人病消渴“用丹溪法缫丝汤饮之而愈”。
(7)根据《中医中药与临床研究》(《台港及海外中文报刊资料专辑》(1986)
昔汉武帝患消渴,曾服六味地黄汤无效,群医束手,匈奴王献塞外治消渴病秘方。帝令御医调配,摄治半载有余,大验。(此例汉武帝病卷见《藏经》二卷十四至十七页)。清慈禧太后服此药也验(见鲁南著《清宫廷医集续篇》)。侯明邦公开其中滋肾紫蚧胶之药物组成如下:巴戟天七钱半,紫河车五钱半,大蛤蚧六对,大海马二两二钱,海龙一两二钱,甘杞一两三钱,金钱板二两五钱,血茸一两五钱,熟地一两二钱,粉光参五钱半,晋耆一两六钱,当归七钱半,覆盆子一两二钱,女贞子一两二钱半,锁阳七钱,黄精七钱,起阳草七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