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疗法的优点:一是适应证多,治疗范围广泛,一般常见病、疑难病等均可采用;二是经济实用,取穴方便,操作简单,宜于推广;三是疗效肯定,没有副作用及不良反应;四是具有治疗疾病和预防疾病、强身健体的双重作用。它不仅对糖尿病治疗有效,而且对其他急、慢性疾病均有疗效。
近年来,国内外都十分重视针灸疗法,日本、德国、美国、罗马尼亚、朝鲜及国内均有大量针灸治疗糖尿病的报告。多数临床观察结果显示,针灸后糖尿病患者的“三多一少”症状迅速得到缓解,血糖得到稳定控制,尿糖减少,合并症改善。因此,针灸疗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是一种很有发展潜力的治疗方法。针灸用于糖尿病的康复是根据经络和脏腑在生理上相互联系,病理上相互影响的机制,通过在体表腧穴上进行针灸,疏通经络,调畅内脏气血,促使祛除病邪,从而达到治疗或促进病体康复的目的。
现代研究表明,针灸能促进胰岛素的分泌,对血糖有双向调整作用,即耐糖曲线原水平高者显著下降,原水平低者上升,并提前恢复正常。针灸之所以能降低血糖和提前康复或增加胰岛素分泌,其作用可能是通过迷走神经——胰岛素重新调节而发生的。
人体的某些穴位,通过针灸刺激,对糖尿病有特殊的治疗作用,可有效地降低和控制血糖,促进糖尿病的康复,或可治疗糖尿病的并发症,防止病情恶化。
(1)当糖尿病尿糖稳定在“±”或“+”时,在一些穴位上施行针灸,可取得较好的效果。常用穴位有三阴交、足三里、关元等,每次留针15分钟左右,隔日1次。若并发高血压脑病时,取百会、风池、曲池、足三里、太冲穴,留针20分钟,隔日1次。耳针疗法取降压沟、肾上腺、降压点、交感、神门穴,留针1~2小时。若并发冠心病者,取合谷、天突、三阴交、足三里、内关穴,留针10~20分钟,隔日1次。对伴发坏疽者,取曲池、尺泽、三阴交、足三里穴,留针15分钟左右,隔日1次,能起到消炎止痛效果。并发视网膜病变者,取承泣、四白、巨膠、三阴交、足三里、内庭穴,留针10~15分钟,隔日1次。对伤口久溃不愈者,取关元、气海、足三里、肾腧、脾腧穴,以灸法为主,每次灸20分钟,隔日1次。
(2)取大椎(第七颈椎棘突下)、肺腧(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鱼际(第一掌骨中点赤白肉际处)、合谷(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约平第二掌骨中点处)、太渊(掌后腕横纹桡侧端桡动脉桡侧凹陷中)等穴,每日针灸1次,或隔日针灸1次。适用于糖尿病出现口干舌燥,烦渴多饮等上消症候。
(3)取脾腧(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胃腧(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胰腧(第八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中脘(脐上4寸)、足三里(外膝眼下3寸胫骨前嵴外1横指处)、曲池(曲肘、成直角、当肘横纹外端与肋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阳陵泉(肋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等穴,每日针灸1次,或隔日针灸1次,采用平补平泻法。适用于糖尿病出现多食善饥,形体消瘦等中消症候。
(4)取肾腧(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肝腧(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关元(脐下3寸)、三阴交(内踝高点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太溪(内踝高点与跟腱之间凹陷中)、然谷(足舟骨粗隆下缘凹陷中)等穴,隔日针灸1次,留针20分钟,采用补法。适用于糖尿病出现尿多尿频,头晕目眩,腰膝酸软等下消症候。
患者针灸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进针时指力应均匀,进针后体位勿移动,防止折针、弯针等情况发生。
(2)针灸手法不宜过重,针灸体位应舒适,饥饿、疲劳、精神高度紧张者,不宜针灸,以免晕针;体弱者不宜用强刺激,并尽可能采取卧位。
(3)针灸小腹部穴位时,应在排空小便后进行,并应掌握适当的针灸方向和角度。
(4)怀孕头3个月,禁针腹下区;3个月以上者,禁针腹上、腹下区及腰底部。此外,凡能引起子宫收缩的腧穴,如合谷、三阴交、昆仑、至阴穴等,均不宜针灸。
(5)针灸时应避开血管,防止出血。凡有自发出血倾向的患者不宜针灸章门、期门等穴。
(6)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者,不宜针灸。
(7)针灸胸背穴位,尤其是针灸肺腧、膏肓、肩井等穴时,切勿刺之过深,以免发生气胸,引发危险后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