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耐量降低通常被认为是糖尿病的早期信号。但是,由于糖耐量异常在临床上通常没有任何症状,只是在体格检查时才会发现,所以千万不可掉以轻心。有资料表明,糖耐量异常人群发生糖尿病的几率为糖耐量正常值人群的100倍。如果调控得当,就可以享受健康;否则,就有可能发展为糖尿病。
辨证论治,中药调控:
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范畴。糖耐量异常虽然没有发展到糖尿病的程度,但从中医的角度来看,和糖尿病的基本病理大体相同,可在医生的指导下,辨证论治,进行针对性调控。如表现有阴虚燥热症状者,治疗当益气养阴,清热生津;痰湿阻滞,脾失健运者,治疗当健脾祛湿化痰。总之,中医临床调控,在治病求本的同时,还要兼顾调整血糖,预防代谢紊乱。金银花、地骨皮、葛根、玄参、生地黄、知母、黄连、黄柏、人参、黄芪、黄精、白术、山药、绞股蓝、甘草、白芍、玉竹、女贞子、枸杞子、何首乌等都具有调整血糖作用,可在辨证论治指导下优先选用。
饮食调整,重视食疗:
糖耐量异常者大多由于不注意饮食控制,甚至暴饮暴食,最终发展为糖尿病。所以,日常生活中重视饮食调控非常重要。例如,注意控制糖类的摄入量,降低脂肪比例,对改善糖耐量异常有较好的效果,在饮食治疗方面,选择具有调整血糖作用的食品,如苦瓜、南瓜、葫芦瓜、冬瓜、玉米须、洋葱、大蒜、山药、菠菜、芹菜等,都具有较好的调整血糖作用,又属于药食同源;如菠菜根粥(含萜类降糖成分)、枸杞粥(降糖防脂,增加免疫)、萝卜粥(含双链核糖核酸,有干扰素诱导剂作用)等都可作为日常保健药膳,经常食用,可以使食借药力,药借食味,发挥两者的协同作用,调整糖耐量异常,达到防治糖尿病的目的。
坚持运动,增强体质:
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最好的运动是步行”,并提出“三五七”方案,这个方案对改善糖耐量异常具有良好的调整作用。
“三五七”方案:每日步行3km以上,每次步行时间超过30min,每周运动不少于5次,运动量以运动后的心率加年龄等于170最适宜。运动中既要出汗,又不要大汗淋漓,既要气喘,又不能气喘吁吁。
糖耐量异常者常合并有高体重(肥胖)、高脂血症等,通过运动可减轻体重,使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强,使糖耐量恢复正常。有研究表明:体重超过正常值10%以上的高血压合并糖尿病者,只要体重下降5kg,就能使胰岛素敏感性增强,使血压下降,血糖降低。日本专家经研究发现:每日2次散步,每次30min,是预防、治疗糖尿病的良药。每散步一次就等于“服”一次降糖药物。
散步降血糖的原理有3条:一是运动能促使肌糖原和血中葡萄糖的利用,二是运动能抑制饭后血糖升高,三是运动能减少血糖代谢时的胰岛素消耗量。因此,糖尿病患者每天散步2次,对控制血糖,减少各种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寿命是大有裨益的。
此外,心理调节对改善糖耐量异常也具有重要作用,这就要求糖耐量异常者保持平和心态,正确处理好生活、学习、工作之间的关系,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