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可持续农业的内容和发展模式
1.可持续农业的提出
20世纪40年代以来,西方工业化国家致力于发展现代化农业,逐步实现了以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及机械操作来代替传统的农业技术,使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但同时也带来了土壤及水资源的污染、食品品质下降、生态失调、成本提高、比较效益下降等一系列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西方发达国家出现了各种新的发展农业的思潮,诸多发展农业的模式,如有机农业、生物农业、生态农业、超石油农业等。这些思潮和模式都有一个特点,就是绝对限制化肥、农药等化学品的使用,结果是农作物产量下降、农业经营衰退,表现出经济上的不可持续性。
面对人口增长,农业发展和生态、资源、环境与能源等矛盾日益尖锐的新形势,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受到了世界各国和科学家的普遍关注与广泛重视。“可持续农业”的概念最初出现在美国。1985年在加利福尼亚州议会通过《持续农业研究教育法》,1986年明尼苏达州议会通过《持续农业法案》。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了《2000年转向可持续农业的全球政策》。1988年9月和10月,相继在美国阿肯色州和俄亥俄州召开国际持续农业大会,世界55个国家的代表参加了会议。持续农业作为一种新的农业发展战略得到全球性的响应。1991年4月联合国粮农组织在荷兰召开了《可持续农业与环境》会议,把可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联系在一起。会议呼吁必须密切关注环境问题,并确定了实现持续农业的三大战略目标:一要积极增加粮食生产,并注意食物安全;二是促进农村综合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消除农村贫困状况;三是合理利用、保护与改善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目前可持续农业已经为世界所接受,并成为全球的共同行动,成为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新方向和主要潮流。
2.可持续农业的基本特征与目标
农业生产与其他产业的生产不同,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的复合体。因此,农业生产有它独特的特点和规律,要与生态环境保持相对的统一,即生产结构的确定、产品布局的安排只有顺天时、尽地利,才能提高效益,五谷丰登。
所谓“持续农业”,也称“可持续农业”,就是运用现代的全部科学知识和技术手段,使经济效益、社会发展、技术先进合理和环境保护相协调的现代化农业,也就是指一种技术上适当、不造成环境退化、经济上可行、社会上能接受的农业。
可持续农业的根本特征是符合一定的生态规律。具体说来,可持续农业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一是协调性。它强调农业发展同自然资源、自然环境保护紧密地协调起来,特别要对土地、水和生物资源给予更多的重视,以便从自然资源的基础上来加强农业持续发展的能力。
二是可行性。这即不仅要保护自然环境与资源,而且在经济、社会、技术方面都具有可操作性,以满足人类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要。它综合了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的优点,能在生产上大面积实际应用。
三是持久性。它强调用集约的信息、管理和高科技投入,去替代常规农业对商品性和不可再生投入物的高度依赖,达到降低废弃物和污染的目的。它既考虑了当前,又突出强调今后世世代代的持久生产能力。
四是综合性。它强调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并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与农村综合发展结合起来,建立一种综合管理系统,以实现确保食物安全、增加农村就业收入和保持自然资源环境三大基本目标。
依据上述四个基本特征,形成了可持续农业的四个具体目标:①是稳定持续增长的生产率;②是稳定持续的土壤肥力;③是健康协调的农村生态环境;④是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最终是建立高产、优质、高效率的新农业模式。
3.可持续农业的不同发展模式
可持续农业是一种新的农业发展模式,是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新方向。但世界上不同国家经济发展状况、科学技术水平、资源环境条件都有差异,所以发展可持续农业的模式也不相同。目前发达国家,由于农业投入与现代化程度高,农产品大量剩余,因而资源与环境保护成为集中注意的目标;而对于许多发展中国家来说,由于农业投入低、规模小,产量与收入均较低,在增加粮食产量与收入的同时,保持农业持续发展是其首要任务。
(1)美国的“低投入持续农业”和“高效率持续农业”。美国是当今世界上农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农业生产水平相当高,平均一个农民可以养活95个人,农产品大量剩余,也是农产品主要出口国。针对现代农业由于大量投入化学产品及能源,导致成本上升、水体污染及对人类和动物健康造成威胁,以及土壤侵蚀等现象,有关科学家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低投入持续农业”。其主要内容包括:利用种草养畜增加有机肥料,以及豆科植物轮作来解决养分供应,减少化肥的投放量;采取综合防治方法控制农田病虫害,减少对农药、除草剂的使用,进行品种改良及调整种植制度,以适应低投入技术。
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又提出“高效持续农业”,目的是尽量保持较高的产出水平,强调高效益和高效率,与低投入有所不同,其目标是增加农产品的生产、扩大出口,并依靠先进技术,在高产高效的同时,保护生态、减轻污染。
(2)德国的“综合农业”。德国农业人口只占全国人口的5%,每个农民养活64人,农业生产水平较高。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欧共体的食品生产过剩抑制了德国农业的发展,加上现代农业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使德国开始向持续农业发展。德国的综合农业包括四大方面的内容:一是强调生态平衡和农业生产系统的良性循环;二是重点防止土壤肥力下降与上壤退化,加强对土地利用、水土流失及病虫防治的管理;三是注意水资源的高效利用,严格控制水源的污染;四是努力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并且重视生态环境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加强宏观调控。
(3)日本的“环保型持续农业”。日本是工业高速发展、资源能源大量消耗型的经济大国,日本不仅是世界原料燃料的大量进口国,也是世界粮食的最大进口国,由于推行机械化、化学化、集约化、电力化及高收益化农业,结果造成土壤和水源污染,自然环境受到威胁,加上工业污染,是世界“公害大国”。1992年日本通过农业“新政策”,制定了有关环保型农业政策,其主要措施包括:减轻农业对环境的副作用;加强对环保型农业技术的研究开发;资源的再利用及地力维持与提高等,强调自然资源的循环利用。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对我们来说,必须探索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可持续农业发展的模式和道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