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胸膜腔积液穿刺位置与原因

胸膜腔积液穿刺位置与原因

时间:2023-03-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胸膜腔穿刺抽气,病人多采取半卧位使空气浮于胸膜腔上部接近胸壁处,气体尽量抽尽。必要时应行胸膜腔闭式引流。穿刺与抽液时,应严格无菌操作,并防止空气进入胸膜腔。如为治疗性穿刺,应观察有无不良反应。

【目的】

(1)诊断:通过胸膜腔穿刺可以确定胸腔内有无液体或气体;通过对胸腔积液进行常规、生化、细菌、病理等检查,可以确定积液的性质,协助诊断。

(2)治疗:通过胸膜腔穿刺排除积液或积气以减轻压迫症状;胸膜腔内注射药物辅助治疗。

【物品准备】

治疗盘内盛无菌手套、穿刺包(内有穿刺针头、弯盘、试管2个、5ml注射器、孔巾、血管钳、纱布、50ml注射器)、消毒剂、棉签、胶布、利多卡因、急救药品(肾上腺素、咖啡因),靠背椅,100ml量杯。

【病人准备】

①解释穿刺的目的、操作程序和配合要求,取得同意后签字;②有针对性地做好心理护理,缓解紧张、焦虑情绪;嘱其在放液或治疗时有不适感及时告知;③嘱患者排空大小便;④检查病人的穿刺部位,清洁局部皮肤。

【方法】

(1)核对:带用物至床旁,对床号、姓名。向患者解释目的,取得合作。

(2)体位:患者反坐靠背椅上,两手前臂平放椅背上,额部伏于前臂上。重患者可取卧位,患侧手往上枕于头下或伸过头顶,使穿刺部位肋间增宽。

(3)定位:选择胸部叩诊实音最明显的部位(胸腔积液)或鼓音最明显的部位(气胸)。包裹性积液可在X线或B超下定位,选定穿刺点后用甲紫在皮肤上作标记(图6-23)。

图6-23 胸膜腔穿刺术定位

胸腔积液选择:肩胛下角第7~9肋间;腋后线第8肋间;腋中线第6~7肋间;腋前线第5肋间。

气胸选择:锁骨中线第2肋间;腋中线第4~5肋间。

(4)消毒:常规皮肤消毒,术者戴手套,铺孔巾,暴露穿刺部位。

(5)局麻:以利多卡因2ml在肋骨上缘穿刺,自皮肤到壁胸膜进行局部麻醉,边进针边注射麻醉药,注药前应回抽,观察有无气体、血液、胸腔积液后方可推麻醉药。

(6)穿刺:先用止血钳夹住穿刺针后的橡胶管,以左手固定穿刺部位皮肤,右手持无菌纱布包裹的穿刺针,沿麻醉注射部位自肋骨上缘垂直缓慢刺入,当针尖抵触抗感突然消失时,表示已穿过壁胸膜。接50ml注射器,由助手松开止血钳,并用止血钳协助固定穿刺针。抽吸胸腔积液,注射器抽满后,同助手用止血钳夹紧橡胶管,取下注射器,将液体注入量杯中,记录液体量,必要时送检。

(7)如需胸膜腔内注药,在抽液完毕后,将药物用注射器抽好,接在穿刺针胶管上,回抽少量胸腔积液稀释药物后缓慢注入胸腔内。

(8)如胸膜腔穿刺抽气,病人多采取半卧位使空气浮于胸膜腔上部接近胸壁处,气体尽量抽尽。必要时应行胸膜腔闭式引流。

(9)抽液、抽气完毕后拔出穿刺针,穿刺部位覆盖无菌纱布,并稍用力压迫片刻后,用胶布固定,协助患者于舒适的卧位休息。注意观察术后反应,防止气胸、肺气肿等并发症。

【注意事项与护理】

操作前应认真评估患者,向患者说明穿刺目的、程序和注意事项,消除顾虑。对精神过于紧张的患者,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必要时给予镇静止痛药物。穿刺时局麻应充分,病人应避免移动体位、咳嗽或深呼吸,必要时先给可待因止咳。

操作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如头晕、面色苍白、出汗、心悸、胸部压迫感或剧痛、血压下降、昏厥等胸膜刺激反应,或出现连续性咳嗽,咳泡沫痰或咯血现象,提示穿刺针损伤肺组织,应立即停止穿刺或抽液。让患者平卧,必要时静脉注射葡萄糖或皮下注射1∶1 000肾上腺素0.3~0.5ml。每次抽液不可过多、过快。诊断性抽液50~100ml;一般抽液首次不超过600ml,以后每次不超过1 000ml,以避免胸膜腔内压突然下降,肺血管扩张引起急性肺水肿。儿科应按年龄决定抽液量。疑为化脓感染时,用无菌培养管留取标本。检查癌细胞时,则至少需50ml液体,并立即送检,以免细胞自溶。穿刺与抽液时,应严格无菌操作,并防止空气进入胸膜腔。穿刺完后嘱病人平卧或半卧位休息,24h内避免剧烈咳嗽,密切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注意观察穿刺点有无渗血或体液漏出。如为治疗性穿刺,应观察有无不良反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