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技术战争与“震慑”理论

高技术战争与“震慑”理论

时间:2023-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2003年爆发的美伊战争中,“震慑”理论第一次从构想成为现实。拉开战争帷幕的“斩首行动”就是震慑理论的典型适用,可谓“一击致命”。震慑理论的核心就是迫使、说服和劝诱对手按照己方的意愿行动。
高技术战争与“震慑”理论_现代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

二、高技术战争与“震慑”理论

未来的高技术战争所呈现出力量集成、战场数字化、指挥网络化、打击精确化、保障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使作战方式将从过去以陆地为主、侧重对敌实施地面作战发展为陆、海、空、天、电一体化的联合作战。为适应军事技术和作战方式演变的需要,世界各国注重研究高技术战争下的作战理论,一些全新的战争理论相继诞生,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关注。

1.第六代战争理论

俄罗斯军事学者斯里普琴科认为:第一代战争是指以冷兵器形式进行的战争,它持续了3 500年,是持续时间最长的一种战争形式。第二代战争是火药发明后,以滑膛武器的出现为标志的,它持续了约600余年。第三代战争是18世纪末以枪膛和炮膛中开始有了膛线为标志的,它大约持续了200年。第四代战争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各种自动武器、装甲车辆、作战飞机和作战舰艇以及雷达和无线电通信器材的大量使用为标志的,这种战争一直持续到现在。前四代战争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它们都是接触式战争,都是以体力角逐或是以枪炮及各种作战平台在可视距离内进行的战争。第五代战争也叫核时代战争,它的出现是以核能技术应用于军事为标志的。20世纪后期,人类高新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微电子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军事领域中高精度武器大量出现,为第六代战争的诞生创造了条件。

(1)远程精确打击成为基本作战形式。随着高效传感器、指挥控制系统、远程精确制导武器的发展,武器装备的侦察、控制、突击距离日趋增大,导致以近距离为主的传统作战方式向以远距离作战为主的方向发展,火力运用方式由过去的大面积密集突击为主向精确打击转变。在第六代战争中,战场的范围将扩展至全球的任何角落。

(2)高精确制导武器成为主要打击力量。在第六代战争中,烽火硝烟后面起重要作用的不再是以往数量庞大的坦克、飞机和军舰甚至核武器,它们均让位于高精度武器、电子信息武器和根据新的物理原理研制的武器。通过从各种平台发射无人操纵的常规高精确制导武器,实施威力巨大的密集突击,能够加快战争进程,控制战场空间,减少部队伤亡,提高作战效益。

(3)经济潜力目标成为主要打击对象。第六代战争中的最大特点之一是直接把摧毁对方的经济潜力、推翻政治制度确定为主要战争目的,而不是像以往战争那样强调打击对方有生力量,战争中以大量高精确制导武器直接摧毁敌境纵深处最重要的经济、能源和交通设施,能够造成釜底抽薪,使对方丧失抵抗能力,国家政治制度也将不攻自破,攻击一方占领对方已失去经济实力的领土的必要性也随之减弱。

(4)空天对抗贯穿始终。空天力量是指利用空中和外层空间进行军事行动的军队和武器装备。在第六代战争中,虽然作战通常需要诸军兵种联合实施,但高技术的空天力量具有反应速度快、机动能力强、作战范围大等其他军兵种无法比拟的优势,因而在高技术战争中,使用空天力量可以获取敌方情报,并为己方的指挥、控制、通信、情报、导航、定位等提供保障。同时在诸军兵种联合作战时,使用空中力量实施先期作战,可以起到瘫痪敌军,夺取制空权,为其他军兵种的行动创造条件的作用。

(5)信息对抗成为胜负关键。在第六代战争中,敌对双方围绕战场信息的争夺将日趋激烈。谋求信息优势和夺取战场制信息权,将成为赢得作战胜利的关键。制信息权是指拥有优于对手的信息主导权和使用控制权,使己方部队能掌握作战空间和在该空间内的行动情况,并剥夺或削弱敌方掌握战场信息的能力。对战场信息有效的使用与控制,是夺取和保持战场主动权的关键行动,是联合作战的重要保障。

(6)核武器作用受到限制。第六代战争理论认为,核武器在其出现后的50多年内,并没有阻止300多次较大规模的战争和军事冲突的发生,一方面在未来的高技术战争中,通常进攻一方将首先以大量高精确制导武器对敌方的核设施进行有效打击,剥夺其核反击的能力,客观上减少了核报复的可能。另一方面,使用高精确制导武器进行密集突袭,能够有效控制战场,加快战争进程,达成重要的战略和政治目的;在某些情况下所起到的作用甚至可超过战术核武器,长期以来把核武器与常规武器截然分开的界限将被打破。

2.“震慑”理论

被称为“美军21世纪作战新理念”的“震慑”理论是1991年海湾战争后由7名退役军官提出来的。1996年,他们提交一份题为《“震慑”:迅速取得支配地位》的报告,详细阐述了“震慑”理论。所谓“震慑”,就是以令对手猝不及防的速度,运用压倒优势的军事力量,借助高技术武器装备,发动有选择、全方位、高强度的外科手术式打击,在短时间内以原子弹爆炸般的震慑效果和最小的伤亡代价,通过削弱对手的战斗能力和统治能力来摧毁对手的斗志,迫使其顺从地投降。2002年《美国国防报告》十分清晰地反映了这一思想。该报告指出,未来战争将是以高技术为支撑的有限战争,高技术武器威力巨大,投入较少兵力,就能快速实现战略目的,战争形态将会呈现出“小”、“灵”、“快”、“准”的特点。在2003年爆发的美伊战争中,“震慑”理论第一次从构想成为现实。

(1)信息主导。谋求信息优势达到对敌方、己方和环境的全面了解。夺取制信息权是实现快速制胜的基础。高技术武器装备已具备了“发现即摧毁”的能力,只有在战场上“明察秋毫”,才能准确地锁定目标。在伊拉克战场上,美军充分利用全天候、全时空的情报信息网络,最大限度地满足了战场信息需求,对对手、己方和环境了如指掌,战场“透明度”陡增,确保直击要害,动摇伊军抵抗意志。拉开战争帷幕的“斩首行动”就是震慑理论的典型适用,可谓“一击致命”。

(2)直取重心。突出作战行动的突然性和快速性增强震慑效果。美伊战争,美军尤其强调作战速度,在信息优势、精确火力和高速机动力的支撑下,美军不顾补给线拉长、翼侧暴露等兵家之大忌,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直击巴格达。担任主攻的美军第3机械化步兵师长驱直入,一天之内便推进170公里,给伊军以强烈震慑。为增强震慑效果,美军还投入大量特种部队,是“自越战以来,对特种部队最有创新意义的使用”。特种部队作战神出鬼没的扰乱、暗杀、破坏、策反等活动有力配合了正面战场。

(3)战略欺骗。震慑理论的核心就是迫使、说服和劝诱对手按照己方的意愿行动。美伊战争中,美军采取了多种心理战术,对伊军进产全方位、高强度的心理杀伤。开战前,美军就大肆渲染其军事实力,宣称开战后48小时内,将投放3 000枚精确制导炸弹,超过海湾战争使用数目的10倍,达到令整个伊拉克“立即瘫痪并失去抵抗能力的震慑效果”。战争中,美军不仅限制新闻内容的发布,对战争报道进行严格的“消毒”,还使用多种方法控制舆论导向。利用新闻媒介、散发传单、互联网等手段大量散播虚假情报,迷惑敌方,彻底瓦解了伊军的士气。

(4)全面控制。依赖系统集成和技术优势实现对战场的全面控制。全面控制是实现“震慑”理论、达到打击要害、直取重心的基本支撑。美伊战争中,美军一改常规战法,没有首先实施大规模空袭,而是注重空地一体,地面进攻和空中打击几乎同时展开。战争前期,平均每天要投放近300枚巡航导弹和3 000枚精确制导炸弹对伊拉克的核心首脑人物、伊军的指挥控制系统、共和国卫队实施精确打击,在提高打击精度的同时,美军还注重提高打击威力,使用了集束炸弹、钻地炸弹、子母弹和贫铀弹等高威力的特种弹药,给伊军造成巨大的心理震慑,得出了拼死抵抗也只是“以卵击石”的悲观结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