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药的古典药性,主要是指药物的四气五味。温热类药物,一般含有某种生物活性物质,如生物碱、挥发油、激素及其类似物、某些消化酶或营养物质等,可兴奋神经中枢、促进呼吸、循环、代谢及内分泌,供给能量,从而呈现降温、助阳、散寒等所谓温热作用。
中药的古典药性,主要是指药物的四气五味。四气,又称四性,是指中药的寒、热、温、凉四性;五味,即中药的五种气味,即中药的辛、甘、苦、酸、咸五味。此外,还有淡味,因其味不显著,一般认为“淡附于甘”,而往往甘淡并称,所以习惯上仍称五味。
寒凉药物所含有的挥发性成分、生物碱、某些卤素及其盐类、重金属元素、蒽醌类和其他致泻成分以及抗菌消炎物质,多具有中枢抑制性,能减弱呼吸、循环、代谢和肌肉的活动,减弱机体对病原刺激的反应能力,而呈现清热、泻火、解毒、镇静等所谓寒凉作用。寒性与凉性药有共同性,但凉次于寒,有着程度上的差别。如黄芩、板蓝根为寒性药,用于发热、口渴、咽痛等证,有清热解毒作用;西洋参、沙参为凉性药,有补体液、清低热的作用,各种发热性疾病的后期所致的低热、体液不足、五心烦热,即可用之治疗。
温热类药物,一般含有某种生物活性物质,如生物碱、挥发油、激素及其类似物、某些消化酶或营养物质等,可兴奋神经中枢、促进呼吸、循环、代谢及内分泌,供给能量,从而呈现降温、助阳、散寒等所谓温热作用。热性药与温性药有共同性,但温次于热,也有程度上的差异。如附子、肉桂、干姜为热性药,用于四肢厥冷、虚脱等阳性功能不足等证;麻黄、桂枝为温性药,用于治疗感冒风寒之证。此外,还有一些平性药,如甘草、黄精等,药性不甚显著,故称其为平性。一般不将平性称为一气,而仍称为四气,即寒热温凉。
每味中药,都是多种治疗功用天然而成的功能团,是味与性的集合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