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味与味配伍之功效

味与味配伍之功效

时间:2023-03-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配伍而言,气与气之间配伍,味与味合用均可产生不同的药性。例如,寒凉之性与寒凉之性配伍,其效果便是加强解热之效;同理,温热性药与温热性药合用,则加强扶阳作用,增强机体的生理功能。其他如人参与黄连、大枣与黄连、甘草与黄芩配伍,均有取甘味降苦寒药物之副作用的功效,只不过是所用药物有异,其治疗的功用亦有变化而已。此方与桂枝与白芍的配伍,有异曲同工之妙。可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二药共用,共奏补体液之功效。

中药的气和味是不可分的,味是基础,气的作用有赖于味。气和味关系密切,一般将二者同时提及。气和味之间的联系有一定的规律性,如辛味药大多是温性的;苦味药大多是寒凉的;甘味药以平性、寒性、凉性居多;酸味药寒性少而温性多;咸味药以寒性居多。

四气与五味的配伍,可产生不同的作用。如甘温益气扶阳,甘寒清热养阴润燥,辛温散寒解表,辛凉疏散风热。

从配伍而言,气与气之间配伍,味与味合用均可产生不同的药性。例如,寒凉之性与寒凉之性配伍,其效果便是加强解热之效;同理,温热性药与温热性药合用,则加强扶阳作用,增强机体的生理功能。下面就味与味之间的配伍所产生的不同效果论述如下:

1.苦味+辛味=辛开苦降。方如左金丸(《丹溪心法》)。此方黄连:吴茱萸=6∶1。上药共为细末,每次服1.5~3g,每日2~3次。

黄连味苦,降热抗菌。

吴茱萸味辛,小剂量芳香健胃,增加胃肠动力,有利于胃肠积气积物的排出,消除或缓解胀满。

本方以吴茱萸的热降黄连之寒;以黄连之苦寒降胃中之热;以吴茱萸之辛散胃中之积气。这样此方即构成了一寒一热,一苦一辛之辛开苦降的格局。此方可用于治疗胃炎、胆囊炎等疾病。

2.辛味+甘味=辛甘化阳。方如桂枝甘草汤(《伤寒论》)。此方桂枝12g,甘草6g。水煎,顿服。阳者,即人体的阳气,亦即人体的生理功能。

桂枝辛温、解热、镇痛、扩冠、改善微循环、强心、利尿、抗凝血;甘草甘平、解痉、镇痛,类皮质激素。

二药合用,可提升人体的阳气,可用于治疗心律失常、心动过缓、心肌缺血等机体功能低下之疾病。

3.辛味+酸味=辛散酸收。如白芍桂枝汤(《施今墨药对》)。方即桂枝5~10g,白芍10~15g,二药共炒,水煎服。

桂枝辛温,可使皮肤血管扩张,使血液流向体表,有利于散热与发汗;白芍味酸性寒,解痉、止痛、补血、收敛体液。

桂枝辛散(散热),白芍酸收(收敛汗液),这样此方既能发汗解热,而又不致发汗太过而伤及体液。在桂枝汤、小青龙汤中用此二药,均取此意。

4.辛味+咸味=化瘀消结。如红花水蛭汤。方即红花15~20g,水蛭10~20g,水煎服。

红花辛温,抗凝血、抗血栓形成、扩张血管;水蛭咸寒,抗凝血、溶栓。

红花味辛散瘀,水蛭味咸软坚、散结,二药合用散瘀散结之力明显加强。此方可广泛用于心脑血管等缺血性疾病及微循环障碍性疾病。

5.辛味+淡味=渗湿化瘀。如川芎茯苓汤。方即川芎30~50g,茯苓15~30g,水煎分2次服。

川芎辛温,活血化瘀;茯苓味甘淡,性平。二药合用,既能化瘀,又能使瘀有去路,更有利于因瘀而致的肿胀等病证的去除。

6.苦味+甘味=解热和缓。方如甘草黄连汤。方即甘草10~30g,黄连5~20g,水煎服。

黄连苦寒,解热,广谱抗菌;甘草味甘,解痉、镇痛、类皮质激素、缓和药性。二药合用,甘草之甘可缓和黄连之苦味及寒性,可缓和其苦燥之伤血伤气。如《伤寒论》中的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中均有甘草与黄连同用。

其他如人参与黄连、大枣与黄连、甘草与黄芩配伍,均有取甘味降苦寒药物之副作用的功效,只不过是所用药物有异,其治疗的功用亦有变化而已。

7.酸味+苦味=酸苦解热。如乌梅黄连汤。方即乌梅30~50g,黄连10~15g,水煎服。

乌梅酸平,广谱抗菌、酸敛;黄连苦寒,广谱抗菌、解热。二药合用,以乌梅之酸敛作用防止黄连的过燥过苦。此方与桂枝与白芍的配伍,有异曲同工之妙。

此外,马齿苋与大黄、乌梅与黄芩、白芍与黄芩、白芍与黄连配伍,均有酸苦解热之功效。

8.苦味+咸味=泻下攻坚。如大黄芒硝汤。方即大黄5~10g(后下煎服),芒硝10~15g,兑入大黄药汁内,或开水溶化后冲服。

大黄苦寒,解热、广谱抗菌、泻下;芒硝咸寒、泻下。二药合用,能解热、抗菌、泻下,主要用于治疗热性病便秘、高热不退、习惯性便秘等。

此外,芒硝与黄芩,芒硝与黄连配伍,亦可收泻下攻坚之效。

9.苦味+淡味=利水抗菌。如黄连茯苓汤。方即黄连10~20g,茯苓15~20g,水煎服。

黄连苦寒,广谱抗菌、解热;茯苓利水。此方既抗菌解热,又利水消肿,有利于治疗炎症引起的组织水肿。可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

黄芩与淡竹叶、栀子与淡竹叶、秦皮与茯苓配伍等,均可收利水抗菌之效。

10.甘味+酸味=酸甘化阴、敛阴缓急。方如白芍甘草汤。方为白芍、炙甘草各12g,水煎服。

白芍味酸性寒,补血、补体液;甘草甘平,甘补,调和药性。二药共用,共奏补体液之功效。主要由于治疗各种原因所致的体液不足。

其他如乌梅与太子参,酸枣仁与西洋参,生地与五味子配伍等,亦有酸甘化阴之功效。

11.甘味+咸味=滋阴息风。如西参僵虫汤。方为西洋参15~20g,僵虫(即僵蚕)10~20g,水煎服。

西洋参甘、苦、凉,滋补体液;僵虫咸、辛、平,镇静、抗凝血。二药共用,补体液、镇静。可用于治疗热性病后期的体液不足、烦躁、惊厥等。

其他如芦根与珍珠母,沙参与牡蛎,麦冬与龙骨等,均有甘味加咸味的滋阴熄风作用。

12.甘味+淡味=健脾利湿。方如麦芽茯苓汤。方为麦芽50g,茯苓15g,水煎服。

麦芽甘平,助消化;茯苓甘淡平,利水。二药共用,助消化利水,可用于治疗消化不良。

此外,白扁豆与薏苡仁,山药与淡竹叶等合用,亦收健脾利湿之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