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毒螺旋体(treponema pallidun)是梅毒的病原体,因其透明,不易着色,故又称苍白密螺旋体。梅毒是一种广泛流行的性病,近几年在我国发病率又有所回升。
(一)生物学特性
梅毒螺旋体细长,有8~14个致密而规则的螺旋,两端尖直,运动活泼。革兰染色呈阴性,但一般染料不易着色。Fontana镀银染色法可将螺旋体染成棕褐色,新鲜标本可直接用暗视野显微镜观察其形态和动力。梅毒螺旋体不易人工培养,在家兔上皮细胞内能有限生长,繁殖慢,因培养条件要求高,难于推广。梅毒螺旋体对温度、干燥均特别敏感,离体干燥1~2h死亡,50℃5min死亡,在血液中4℃3d即死亡,因此血库存放3d以上的血液无传染梅毒的危险。对一般的化学消毒剂敏感,1%~2%石炭酸中数分钟死亡。对青霉素、四环素、砷剂等敏感。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梅毒螺旋体具有很强的侵袭力,其表面的透明质酸酶有利于螺旋体扩散到血管周围组织;其产生的外膜蛋白有利于黏附宿主细胞。梅毒中出现的组织破坏和病灶,主要是机体对该螺旋体感染的免疫损伤所致。
在自然情况下,梅毒患者是惟一传染源。可分先天性梅毒和获得性梅毒。前者是患梅毒的孕妇经胎盘传染给胎儿的;后者是出生后由性接触感染,少数通过输血等间接途径感染。
先天性梅毒又称胎传梅毒。螺旋体在胎儿内脏(肝、脾、肺及肾上腺)及组织中大量繁殖,造成流产、死胎或梅毒儿,可出现皮肤梅毒瘤、骨膜炎、锯齿形牙、神经性耳聋等症状。
获得性梅毒表现复杂,依其传染过程可分为3期,有反复、潜伏和再发的特点。
1.一期梅毒 在局部出现无痛性硬性下疳。下疳多发生于外生殖器,常可自然愈合,经2~3个月无症状的隐伏期后进入第二期。
2.二期梅毒 此期的主要表现为全身皮肤、黏膜出现梅毒疹,全身淋巴结肿大。有传染性。经过5年或更久的反复发作,而进入三期。
3.三期梅毒 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出现溃疡性坏死病灶或内脏器官的肉芽肿样病变(梅毒瘤),严重者在经过10~15年后引起心血管及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导致动脉瘤、脊髓痨及全身麻痹等,此期的传染性小,病程长,而破坏性大,可危及生命。
梅毒的免疫为传染性免疫,以细胞免疫为主,体液免疫有一定的辅助防御作用,机体可产生有保护作用的特异性抗体和无保护作用的非特异性反应素性抗体。
(三)微生物学检查
1.形态学检查 采取初期及二期梅毒硬性下疳、梅毒疹的渗出物等,用暗视野或镀银染色镜检,如查见有运动活泼的密螺旋体即可初步诊断。
2.血清学检查 包括2类方法。
(1)非密螺旋体抗原试验:是用正常牛心肌的心类脂作抗原,检测患者血清中的非特异性反应素抗体。常用的有性病研究实验室试验(VDRL)、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和不加热血清反应素试验(USR)等。此类试验主要作为筛选试验。
(2)密螺旋体抗原试验:此类试验的抗原为梅毒螺旋体抗原,检测患者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该试验特异性高,可作为梅毒的确诊试验。目前常用的有荧光密螺旋体抗体吸收试验(FTA-ABS)、梅毒螺旋体微量血凝试验(MHA-TP)和梅毒螺旋体制动试验(TPI)等。
(四)防治原则
梅毒是一种性病,预防的主要措施是加强卫生宣传教育和严格社会管理。对病人应早诊断、早治疗,现多采用青霉素3个月~1年,以血清中抗体转阴为治愈指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