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虫侵入宿主,可激发宿主各种类型的抗寄生虫损害的防御机制,机体通过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抑制、杀伤或消灭侵入的寄生虫。
(一)非特异性免疫(先天性免疫)
这种免疫是在宿主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具有遗传性和种的特性。这种免疫还表现为皮肤黏膜的屏障作用、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及炎症反应等。
(二)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
宿主感染寄生虫后,多数可产生特异性免疫,能识别寄生虫特异性抗原。特异性免疫大致可分为消除性免疫(sterilizing immunity)和非消除性免疫(non-sterilizing immunity)两种类型。
1.消除性免疫 仅极少数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人体能产生这一类免疫应答。宿主不但清除体内寄生虫,而且对再感染同种寄生虫产生完全抵抗力。如利什曼原虫引起的“东方疖”可获得持久的抵抗力。
2.非消除性免疫 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获得性免疫多表现为非消除性免疫。这种免疫不能清除或不能完全清除已经建立感染的寄生虫,但对同种寄生虫的再感染具有一定的抵抗力。此种免疫包括以下3种常见的免疫类型。
(1)带虫免疫(premunition):某些原虫(如疟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获得性免疫对再感染有一定的抵抗力,但体内原虫未被完全清除,仍保持低密度水平,这种免疫状态称为带虫免疫。
(2)伴随免疫(concomitant immunity):在某些蠕虫(如血吸虫)感染中所产生的获得性免疫,对已寄生的成虫无影响,但对再感染有一定抵抗力,并随体内活虫体消失而逐渐失去,这种免疫称为伴随免疫。
(3)寄生虫性超敏反应:是指致敏机体再次接触同一种抗原时所发生的异常的免疫应答。常可导致机体组织损伤,产生免疫病理变化,在寄生虫病的致病机制中有重要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