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病源候论》是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病因证候学专著,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内、外、妇、儿各科疾病的病因病机理论,为中医病因证候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学习中医的必读经典著作之一。但由于《诸病源候论》成书年代久远,不仅文字古奥难懂,而且由于辗转传抄、兵燹战乱、虫蛀简缺等原因,书中多有简脱文断之处,给学习研究《诸病源候论》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所以,掌握正确的学习研究方法,是理解好、学习好、掌握好《诸病源候论》学术精髓的前提和基础。
一、通读全文,窥其全貌
学习研究《诸病源候论》的主要目的,首先在于系统掌握《诸病源候论》一书中的中医病因病机学理论体系和学术思想,其次是认识、分析疾病病因病机问题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诸病源候论》一书共载有1 739候,每候所列疾病均有其特定的内容,但全书所体现的许多基本学术思想,诸如五脏生理病理理论体系、经络病机理论体系、疾病病因分析认识原则等,绝不可能单靠学习某一卷章或某些卷章而认识,只能通过对全书的系统研究才能做到,也就是说,必须通读全书,前后对照,相阅互参,才能从中理出头绪,进而发现规律,掌握要点。因此,学习中,不能仅仅满足于“语录”式的记忆、摘抄,更不能断章取义,而应通读全文,进行综合、归纳、分析,这既是学习《诸病源候论》的主要方法,也是学习《诸病源候论》的基本要求。可以说,掌握全书核心学术思想和掌握各种疾病具体病因证候是相互为用、相辅相成的,只有具体了解了《诸病源候论》全书的理论体系和学术思想,才能更加清晰地分析各科疾病的具体内容,无论以什么方式展开学习,我们认为这都是学习研究《诸病源候论》一书的第一步。
二、前后互参,融会贯通
《诸病源候论》所论各科病证的病因病机、证治规律虽有其独立性,但许多病证之间是有内在联系和明显的规律性区别的;同时,针对同一病证,因各种情况而有不同的发病原因、传变规律和临床表现特点,《诸病源候论》一书在论述时,也不是局限于某一卷章。这就要求在学习过程中前后互参,融会贯通。如论中风类病证,除《中风病诸候》专篇外,在“妇人杂病中风候”“妇人妊娠中风候”“妇人产后中风候”“小儿杂病中风候”等卷章中也有许多相关论述。《诸病源候论》之所以这样安排,主要是考虑到同一疾病,在妇人、小儿、正常人3个群体中,因体质、生理等原因,发病规律同中有异,因此,如果只读其中一部分,当然也就只能获得对中风病证的部分理解,只有掌握了中风类病证各相关卷章的内容,相阅互参,综合分析,方可明晰其总体风病学术思想。再如,《诸病源候论》一书所论“注病”,并不是一类独立的疾病,而是指凡病情迁延,反复发作,或注易他人的疾病,故所论十分繁杂。因此,学习本卷时,更应前后互参,综合分析,才能理出头绪,达到纲举目张的效果。以此为例,《诸病源候论·注病诸候》卷中的“风注候”内容应与第二卷中的“风癫候”“风狂候”一起学习;“鬼注候”内容应与第二十三卷中的“中恶候”“鬼击候”一起学习;“蛊注候”内容应与第二十五卷中的“蛊毒候”一起学习;“水注候”内容应与第二十一卷中的“水病诸候”一起学习;“温痹注候”内容应与第一卷中的“风温痹候”一起学习;“石注候”内容应与第三十二卷中的“石痈候”、第三十三卷中的“石疽候”一起学习;“饮注候”内容应与第二十卷中的“痰饮病诸候”一起学习;“土注候”内容应与第二十一卷中的“犯土肿候”一起学习。
三、结合注家,求其原意
历代医家对《诸病源候论》的研究、注释和校勘较多,各家对《诸病源候论》学术思想的理解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但也有相互矛盾的地方。所以,参阅历代医家对《诸病源候论》的注释,能给我们学习《诸病源候论》过程中正确理解原文涵义带来帮助。但另一方面,历代医家对《诸病源候论》的注释,各有长短,有时针对同一条文往往各抒己见,众说纷纭,其错误、矛盾之处也难免。再者,部分医家将《诸病源候论》视为圭臬,因此,注释研究时,有时明知是错,但仍然将错就错,不敢变动,或者曲为之解;有的互相抄袭,以讹传讹;有的随文演述,疏不破注。以上诸种现象,在历代针对《诸病源候论》的著作中均大量存在。所以,参考历代各家注释,既能了解各家的不同注释方法和学术观点,同时也能帮助学者博闻广识,明辨是非。另外,字义不通,既不可能读通原文,也更谈不上进一步领会其涵义,这也是研究学习《诸病源候论》过程中必须注意的一点。要解决这些问题,除要具有一定的古汉语基础知识外,还必须借助工具书,诸如《尔雅》《说文解字》《康熙字典》《辞海》《词源》等,尽量弄清其本意,以避免穿凿附会、妄说字义而错解文义。
四、联系临床,学以致用
联系临床,学以致用,是我们学习《诸病源候论》一书的最终目标。通过研读,在系统了解和掌握该书主要学术思想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应注意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不能按图索骥,更不能教条式地搬用书中现成理论直接套用于临床。如《诸病源候论》书中载有“蛊毒病诸候”卷,详细论述了临床所见各种中毒类病证,特别是药物性中毒的临床表现、验毒方法、治疗措施等,属《诸病源候论》作者的实践经验,或者是对当时医治中毒类病证的临床经验总结,既具有历史文献价值,更具有现实临床指导意义。再者,由于成书年代久远,《诸病源候论》书中许多病证名称现在已经难以理解,要针对其所述的具体发病特点和临床表现,结合临床实践进行研究,如《诸病源候论》所载的“痔病诸候”,共记录了牡痔、牝痔、脉痔、肠痔、血痔、酒痔、气痔7种痔病,并将痔病基本病因病机概括为风湿内侵、气血劳伤、饮食不节、房劳过度等。按照书中对各种痔病临床表现的论述,其中多种痔病与临床常见的肛肠科疾病十分相近。具体而言,卷中所说的牡痔相当于肛瘘,牝痔相当于混合痔,脉痔相当于肛裂,肠痔相当于肛周脓肿,气痔相当于痔疮兼有脱肛者。这样,书中所论内容就与临床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以充分发挥中医传统理论对临床的指导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