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诸病源候论》中的皮肤病学

《诸病源候论》中的皮肤病学

时间:2023-03-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此可见,《诸病源候论》对皮肤类疾病的记载,已十分全面,基本包括了现代临床常见皮肤病。《诸病源候论》一书中所载的皮肤病分类原则和方法,至今仍为中医皮肤科教学工作、临床研究所沿袭。明确指出体质的个体差异性是导致漆疮病发生的主要根源,这种观点的确立是对皮肤病病因学说的极大贡献。《诸病源候论》对许多皮肤病的临床辨治要点及预后进行了分析总结,对中医皮肤病的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诸病源候论》有关皮肤病的记载和论述,对后世中医皮肤病学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具体成就可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对皮肤病的收载

《诸病源候论》所记载的皮肤病相关内容主要集中于第二十七卷中的“毛发病诸候”“面体病诸候”,第三十卷中的“四肢病诸候”,第三十一卷中的“瘿瘤等病诸候”“丹毒病诸候”,第三十五卷中的“疮病诸候”等卷章,共收载当时临床常见皮肤类疾病120余种。概括起来,属于色素障碍性疾病的包括白癜风、黑痣、雀斑等,属于皮肤附属器类疾病的包括臭汗症、多汗症、色汗症、酒渣鼻、寻常痤疮、斑秃等,属于物理性皮肤疾病的包括痱子、胼胝、冻疮、手足皲裂、鸡眼等,属于变态反应性皮肤疾病的包括慢性湿疹、急性湿疹、耳部湿疹、手部湿疹、婴儿湿疹、疖肿、脓疱疮、麻风、接触性皮炎、荨麻疹、蜂窝织炎等,属于病毒性皮肤疾病的包括寻常疣、传染性软疣、带状疱疹等,属于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性皮肤疾病的包括体癣、花斑癣、头癣、皮肤瘙痒症等。此外,按其症状描述,还记载了疥疮、蜂螫伤、鱼鳞疡、血管瘤等皮肤疾病。由此可见,《诸病源候论》对皮肤类疾病的记载,已十分全面,基本包括了现代临床常见皮肤病。

二、对皮肤病的命名

中医学关于皮肤病的记载历史悠久,《诸病源候论》成书以前,已经有许多医籍,如《五十二病方》《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刘涓子鬼遗方》《肘后备急方》等,均对皮肤病有所论述。《诸病源候论》的重要贡献之一,是把隋代以前的各种病名加以科学整理,澄源清流,使之条理化、规范化,这项工作对于规范临床诊断、辨治皮肤类疾病,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概括起来,本书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对皮肤病的命名进行了整理总结。第一类是根据皮肤类疾病发病时皮损的表现形态、颜色等特点命名,如白癜、鼠乳、反花疮、鹅口疮、肉刺、蛇身、黑闱等。第二类是根据发病原因命名,如风瘾疹、风癣、热疮、漆疮、冷疮、时气发斑、燥窝疮等。第三类是根据疾病病程长短、传变时间、易治难治、预后等方面情况命名,如久窝疮、月食疮、久恶疮、顽疽、久癣等。第四类是根据疾病发病时令命名,如雁疮、夏日沸烂疮等。第五类是根据发病部位命名,如脐疮、耳疮、摄领疮、脑湿、阴痒等。尤其需要提及的是,《诸病源候论》书中所采用的根据皮肤类疾病发病时皮损的表现形态、颜色等特点命名的方法,对后世皮肤类疾病的命名影响巨大,直到今天,以发病时皮损表现形态与色泽命名仍然是中医皮肤科疾病最常用的命名方法之一。

三、对皮肤病的分类

《诸病源候论》一书对中医皮肤病学的贡献除收载和命名之外,对皮肤病的临床分类也标新立异,开诸家之先河,成为后世皮肤病分类的样板,表明当时中医学界对皮肤病的认识、研究与总结已达到十分完善的程度。《诸病源候论》一书中所载的皮肤病分类原则和方法,至今仍为中医皮肤科教学工作、临床研究所沿袭。总结起来,本书主要按以下几方面对皮肤病进行了分类归纳。第一,根据疾病病因分类,如将风瘙瘾疹生疮、风痒、恶风等皮肤病归于“风病诸候”卷中一起讨论,将时气发斑、时气疮疱等皮肤病归于“时气病诸候”卷中一起讨论,将蜂蜇、狐尿刺等皮肤病归于“杂毒病诸候”卷中一起讨论。第二,按发病部位分类,如设“毛发病诸候”卷集中讨论毛发部位皮肤病、设“面体病诸候”卷集中论述颜面部位皮肤病等。第三,根据皮肤病不同的临床症状表现分类,如书中所设的“瘿瘤等病诸候”“疮病诸候”“疔疮病诸候”“痈疽病诸候”等即是。

四、对皮肤病临床表现的描述

《诸病源候论》对多数皮肤病临床表现的描述也比较全面。如对湿疹的描述:“发于肌肤,初生甚小,先痒后痛而成疮,汁出,浸溃肌肉;浸淫渐阔,乃遍体。”将湿疹的多形性损害、瘙痒剧烈、容易复发等特点描述的淋漓尽致。另外,对疽疮、甜疮等的症状表现描述也十分切合临床实际。如在描述疽疮时说:“多发于支节脚胫间,相对生,匝匝作细孔,如针头,其里有虫,痒痛,搔之黄汁出,随瘥随发。”在描述甜疮时说:“生面上,不痒不痛,常有肥汁出,汁所溜处,随即成疮,亦生身上,小儿多患之。”书中部分内容并不局限于针对一种皮肤病临床表现的描述,往往还附有与其他相似皮肤病的对比性描述,如在论述体癣时说:“癣病之状,皮肉隐疹如钱文,新渐增长,或圆或斜,痒痛,有框郭,里生虫,搔之有汁。”同时,还分别描述了干癣、湿癣、风癣、圆癣等的临床表现,借以突出体癣外形呈圆形、边界清楚、皮损中心退行等独特的临床特征。

五、对皮肤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隋代以前,各医家对皮肤病病因病机的认识多从风热邪气损伤人体肌肤所致立论,《诸病源候论》在总结、继承上述学术思想的基础上,密切结合临床实际,对皮肤病的病因病机理论又有许多新的阐发。突出体现在:第一,充分认识到致病病原体的存在,创立并发展了皮肤病六淫致病病因学说。如《诸病源候论》中认为“癞”“疥”“癣”等类皮肤病多系“有虫寄生”所致,如“湿疥者,小疮皮薄常有汁出,并皆有虫,人往往以针头挑星,状如水内窝虫,此悉由皮肤受风邪热气所致也。”“凡人皆有九虫在腹内,值血气虚则能侵食,而蛲虫屐最能生疮,乃成疽癣窝疥之属。”“言白秃者皆由此虫所作,谓在头生疮有虫,白痂甚痒,其上发并脱落不生,故谓之白秃。”如上这些论述,极大地突破了前人关于皮肤病病因学说的固有见解,将当时的中医皮肤病病因学理论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第二,充分认识到相当于现代临床所谓过敏性皮肤病的这一类皮肤病发病的个体差异,创立并发展了皮肤病体质内因致病学说。对于此类皮肤病,《诸病源候论》认为主要系由患者个体体质存在差异所致,如论述漆疮时说:“人有禀性畏漆,但见漆便中其毒……亦有性自耐者,终日烧煮,竟不为害也。”明确指出体质的个体差异性是导致漆疮病发生的主要根源,这种观点的确立是对皮肤病病因学说的极大贡献。

六、对皮肤病临床辨治及预后的认识

《诸病源候论》对许多皮肤病的临床辨治要点及预后进行了分析总结,对中医皮肤病的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如论麻风病,在继承《内经》“疠风致病说”的基础上,着重指出“癞病是百贼风入百脉伤五脏,连注骨髓俱伤而发于外,使眉睫堕落,皮肉生疮,筋烂节断,语声嘶破,而毒风之变,冷热不同,故腠理发病形状各异……恶风须眉堕落者,皆从风湿冷得之,落因汗出,入水得之,或冷水之肌体得之……经年不差,则成风疾,八方之风皆能为邪,邪气客于经络久而不去,与气血相干,则使营卫不和,淫气散溢,故面色败,皮肤伤,鼻柱坏,须眉落。”又说:“恶风……入五脏,即与脏食。人虫生,其虫无量,在人身中,乃入骨髓,来去无碍。若食人肝,眉睫堕落;食人肺,鼻柱崩坏;食人脾,语言变散;食人肾,耳鸣啾啾,或如雷击;食人心,心不受触而死;脉来徐去疾,上虚下实,此为恶风。”如上这些关于麻风病的详尽论述,以脏腑学说为核心,不仅明确说明了本病的病因、病机、症状、预后等问题,而且充分体现了《诸病源候论》一书精于辨证论治的学术特征。

由上可见,《诸病源候论》以脏腑经络气血为核心,遵循《内经》“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学术思想,在中医皮肤病学领域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总结,为中医皮肤病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因此,其后的中医疮疡书籍大多以此书作为著书立说之范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