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病源候论》对寄生虫病学的研究,成果众多,填补了许多中医学相关研究领域内的空白。其所收资料翔实丰富,是现存有关中医寄生虫病研究最详细的中医学文献之一。本书在寄生虫病学研究领域的学术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论述详细,分类全面
中医学对寄生虫病的研究历史虽然悠久,但一直到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一书问世,才算是有了突破性进展。《诸病源候论》书中把蛊毒病分为虫病和蛊毒2大类,虫病又称之为九虫病,包括伏虫病、蛔虫病、白虫病、肉虫病、肺虫病、胃虫病、弱虫病、赤虫病、蛲虫病;蛊毒病包括射工病、沙虱病、水毒病、飞蛊病等。上述分类原则的依据主要有2条:一是九虫形体较大,容易区分;而蛊毒之类“其虫甚细,不可见”,或难见。二是九虫为病,随其虫之动,可以变生诸种疾病,不似蛊毒,发病范围较小,主要以吐血、便血、腹大如鼓等表现为主。再者,《诸病源候论》对各种寄生虫的生物学特征及其发病、诊断等方面的观察也十分细致,许多论述均是发前人之未发。如论述寸白虫时说,其形“长一寸,而色白……白虫相生,子孙转大,长至四五尺,亦能杀人”;认为感染寸白虫的主要原因是“以桑枝贯牛肉炙食,并生鱼”或“食生鱼后,即饮乳酪,亦令生之”,与现代医学关于绦虫及绦虫病的认识基本一致。再如对沙虱病的诊断,书中说:“其诊法,初得时,皮上正赤,以手摩赤上,痛如刺。过三日之后,令百节强痛,寒热,赤上发疮。”明确记载了沙虱所致的恙虫热立克次体病所特有的皮肤起小红色皮疹、全身发热、赤上发疮等三大临床特征。
二、补充中医病因学说
《诸病源候论》通过系统总结大量的前期临床实践和文献记述,提出了内科病、外科病、妇科病、时病、伤寒等多种疾病均可因“虫”所致的“病”中医病因学新观点。如认为湿病主要系因脾胃虚弱,为水湿所困,腹内虫动,侵食成也。临床表现以“不能饮食、忽忽喜睡、绵绵微热、骨节沉重、齿无色、舌上尽白、细疮如粟”为主。认为心病系因“脏虚,诸虫在肠胃间因虚而动,攻食心”所致。认为时气利是“热蓄在脏,多令人下利。苦毒气盛,则变脓血,因而成。者,虫食人五脏及下部也。若食下部,则令谷道生疮而下利,名为利;若但生疮而不利者,为也”。在论述妇科病时,认为“妇人阴痒,是虫食所为”;阴痛之病是“三虫、九虫因虚动作,食阴则痛者”;而“阴疮者,由三虫、九虫动作侵食作为也”。同时,认为某些皮肤病,如癣、疥疮等亦由虫毒损伤所致,如其言:“蛲虫居胴肠,多则为痔,极则为癞,因人疮处以生诸痈疽、癣、瘘、疥,无所不为。”这种虫毒可广泛性致病的中医病因学说,极大地丰富了当时的中医病因学理论体系,为临床许多疾病的正确治疗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三、阐述寄生虫病发病机制
《诸病源候论》认为,各种虫证之所以发病,主要原因是脏腑虚弱,气血不和。如《诸病源候论·九虫候》中说:“诸虫依肠胃之间,若脏腑气实则不为害,若虚则能侵蚀,随其虫之动,而能变成诸患也。”《诸病源候论·妇人杂病诸候》中亦强调指出:“若脏腑调和,血气充实,不能为害。若劳伤经络,肠胃虚损,则动作侵食于阴,轻者或痒或痛,重者生疮也。”这种脏虚虫侵的发病观点,充分继承了《内经》“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发病学理论,具有很高的理论和应用价值。临床实践证明,寄生虫病症状的出现及表现轻重与患者机体正气强弱密切相关。在《诸病源候论》虫毒致病学说的影响下,后世医家治疗虫证时,往往既注重驱虫以消灭病源,又注重调理脾胃以扶助正气。同时认为,脏腑阴阳寒热失调以及湿、热等病理产物为患,亦是导致虫证发生的重要原因,如《诸病源候论·伤寒温候》中说:“凡得伤寒、时气、热病,腹内有热,又人食少,肠胃空虚,三虫行作求食,食人五脏及下部”;《诸病源候论·时气利候》也指出:“夫热蓄在脏……因而成。”
四、对血吸虫病的认识
《诸病源侯论》是古代中医学文献中关于血吸虫病记载最详细的著作。该书对血吸虫的感染途径、流行地区、危害性、诊断主症等方面均有详细论述,是后人了解古代血吸虫病文献的珍贵资料。故在此单独提出予以说明。
1.血吸虫病流行区域 《诸病源候论》中说:“自三吴已东及南诸山郡山县,有山谷溪水源处有水毒病。”三吴指今江南太湖地区,这是最早指出血吸虫病是一种区域性寄生虫病的文献记录。
2.血吸虫病危害性 《诸病源候论》中说:“凡中蛊毒者,多趋于死,以其毒害势甚。”在古代,由于缺乏有效杀虫药和治疗药物,感染血吸虫病后预后多不良。
3.关于血吸虫病感染途径及发病节气 《诸病源候论》认为其发病节气以春秋季节为主,主要通过人与疫水接触感染,使虫毒透过皮肤进入人体而发病,如书中说:“山谷溪源处有水毒病,春秋辄得”“人行水上,及以水洗浴,或因大雨潦时,仍逐水使流入人家”。如上这些论述,基本符合实际情况。
4.关于血吸虫病诊断 《诸病源候论》总结为望皮疹及红斑、观察感染后临床症状、观察排泄物等3种措施。认为血吸虫病急性期多见“恶寒,头微痛,目匡疼,心内烦懊,四支振焮,腰背骨节皆强,两膝疼,或翕翕热,但欲睡,旦醒暮剧,手足指逆冷至肘膝”等表现;晚期多以“腹渐大,动摇有声,常欲饮水,皮肤粗黑,如似肿状,腹泻,热盛烦毒,注下不禁”等为主要表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