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初,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作用研究揭示了部分行为获得的机制;20世纪20年代,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Watson)的经典实验,表明了人的情绪反应可由条件作用来获得;20世纪50年代,斯金纳(Skinner)学说对人们在各种日常生活情境中行为的解释;以及班杜拉(Bandura)社会学习理论都证明人类的行为可以通过学习形成。而这些行为既可以是正常的行为,也可以是病态的行为。依据行为学习理论,一些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危害健康的行为或病态行为是可以通过行为学习各环节的干预加以矫正,进而促进健康。在众多行为学习理论中与健康关系较大的主要有3种:经典条件反射、操作条件反射和社会学习理论。
简介 华生·约翰·布鲁德斯(Watson,John Broadus 1878—1958)是美国心理学家,行为主义的创始人。1878年1月9日出生于美国卡罗来纳州格林维尔城外的一个农庄,16岁时进入格林维尔的福尔满大学学习哲学,21岁获得哲学硕士学位。1903年获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08年,任霍布金斯大学心理学教授,并任心理实验中心主任,从此走向心理学变革之路。1913年发表的《行为主义心目中的心理学》是行为主义诞生的正式宣言。1915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主要著作有《行为:比较心理学导论》(1914),《行为主义的心理学》(1919),《行为主义》(1925),《行为主义的方法》(1928)等。
(一)经典条件反射
巴甫洛夫进行了著名的经典条件反射实验研究。实验中,食物作为无条件刺激(UCS),使狗产生唾液分泌反应即无条件反射(UCR);当铃声(CS)这一原本与唾液分泌无关的中性刺激不断与食物配对出现,它会逐渐成为食物的信号,以后单独的铃声也能引起唾液的分泌,这就是条件反射(CR)。从一个无关的刺激转换为具有某种信号属性的过程,是潜在的新行为模式的形成过程。条件反射一旦形成之后,又能像无条件反射一样引起二级条件反射。
经典条件反射实验过程示意如下:
经典条件反射理论强调环境刺激与行为反应的关系,即S—R的关系,认为人类除本能行为外,许多正常或异常的行为活动(反射),特别是一些内脏反应性行为,是经过这种学习过程获得的。
(二)操作条件反射
20世纪5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进行了著名的操作条件反射(operant conditioning)实验。在一个后人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斯金纳实验箱”中,他设置了一个杠杆装置和一个食物盘,如果按压杠杆,就会有食物落入盘中。把一个饥饿的小白鼠放入箱中,小白鼠在饥饿刺激作用下,会产生一系列的行为反应(R1、R2、R3……R),其中的一种反应即按压杠杆(R)出现时,即可获得食物刺激(S)。食物刺激(S)对按压杠杆行为(R)起到奖励作用。这种在行为以后出现的刺激对行为本身是一种强化。小白鼠在按压杠杆行为一次次获得食物刺激的奖励后,逐渐学会主动地反复按压杠杆以获取食物,这就是操作条件反射。在这一操作条件反射中,小白鼠学会了按压杠杆获得食物,食物是对按压杠杆的奖励。因此,这也称为“奖励性学习”。根据同一原理,斯金纳还设计了“回避性学习”的实验。在实验中,小白鼠为了回避电击学会了按压杠杆。
操作条件反射形成的示意(以“奖励性学习”为例)如下:
与经典条件反射不同,操作条件反射重视行为反应结果所出现的环境刺激对该行为的反应的影响,即的关系。根据这一理论,人类的许多随意行为都可通过这种学习过程形成和巩固,包括某些患者的不良行为,如疼痛、卧床不起、依赖行为、失助行为。
根据操作条件反射中个体行为反应之后所出现的刺激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可将操作条件反射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正强化 正强化是指行为结果使积极刺激增加,从而使行为反应逐渐增加的过程,即(积极)↑。例如,疾病呻吟的结果获得了更多的社会支持,后者促进呻吟行为的巩固;又如,清晨锻炼体验到了身体的舒展、心情的愉快,使清晨锻炼行为得到强化。正强化是某些行为,包括不良行为形成的机制,因此也可以通过正强化形成某些适应性行为和矫正不良行为。
2.负强化 负强化是指行为结果使消极刺激减少,从而使行为反应逐渐增加的过程,即(消极)↓。例如,慢性疼痛患者上床休息使疼痛刺激减轻,后者使上床休息的行为逐渐得到加强。这其中还有正强化因素,如上床休息能获得家人更多的关心,从而对上床行为产生正强化。
3.消退 消退是指行为结果使积极刺激减少,从而使行为反应逐渐减弱的过程,即(积极)↓。例如,当患者寻求各种治疗方法减轻疼痛,而疗效逐渐失效时,他就会产生习得性失助和失望,从而放弃继续治疗的动机,不再寻求进一步治疗。
4.惩罚 惩罚是指行为结果使得消极刺激增加,从而使行为反应逐渐减弱的过程,即(消极)↑。例如,不遵医嘱使病情加重的结果,致使患者减少不遵医嘱行为。
(三)示范学习
示范学习是一种社会学习理论,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在20世纪60年代倡导。这一理论认为:人类不仅能通过直接强化形成新的行为,而且可以通过观察、模仿别人的行为形成新的行为,即不论是适应性行为还是不良行为都可以通过对一个具体模型(model)的观察和模仿获得。示范学习包括4个过程:①注意过程。学习者对模型进行观察,使学习者产生学习愿望,并注意辨认其中的特征,作为学习依据。②保持过程。将模型的行为特征以分类、综合的形式在脑中保留,必要时重现。③动作重现过程。学习者将记忆中的模型特征行为在自己的行为中表现出来。④依操作条件反射的强化原则,增加或减少这种行为的再发生次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