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微音器电位和听神经动作电位的观察

微音器电位和听神经动作电位的观察

时间:2023-03-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 耳蜗是听觉系统的感音换能部位,当受到刺激后,可由置于耳蜗及其附近的电极引导出一系列电位波动,主要包括耳蜗微音器电位和听神经复合动作电位。听神经动作电位是继微音器电位后出现的一组双向电位波动,是众多听神经的复合动作电位,一般可记录到2~3个负波,其幅度随声音刺激强度而增高。

【目的】 学习引导耳蜗电位的方法,观察微音器电位与听神经动作电位的特点及关系。

【原理】 耳蜗是听觉系统的感音换能部位,当受到刺激后,可由置于耳蜗及其附近的电极引导出一系列电位波动,主要包括耳蜗微音器电位和听神经复合动作电位。微音器电位实际是耳蜗内的毛细胞将声波刺激的机械能转换为听神经冲动过程中所产生的感受器电位,其特点是其波形、频率、位相等均与刺激的声波基本一致,电位的幅度随声音刺激的强度而升高,无潜伏期,无不应期,不易发生疲劳和适应。听神经动作电位是继微音器电位后出现的一组双向电位波动,是众多听神经的复合动作电位,一般可记录到2~3个负波(N1、N2、N3),其幅度随声音刺激强度而增高。其高低能反映被兴奋的神经纤维数目的多少。

【材料】 豚鼠;哺乳动物手术器械一套,小骨钻或钟表起子,引导电极,参考电极与接地电极,MedLab生物信号采集处理仪,扬声器或耳机,烧杯,纱布,注射器,胶泥,蛙板,20%氨基甲酸乙酯。

【方法】

1.耳部手术 取体重约350g健康的幼年豚鼠,用20%氨基甲酸乙酯按5ml/kg体重腹腔注射麻醉,将已麻醉的豚鼠侧卧于蛙板上,剪去上面一侧耳后部毛,沿耳郭根部后缘行一弧形切口,分离皮下组织,刮净肌肉,暴露骨乳突,用小骨钻或钟表起子在乳突上钻一小孔,再仔细扩大直径为3~4mm的骨孔,孔内即为鼓室。

2.放置电极 使豚鼠头部嘴端稍向下垂,将银球电极前端稍弯曲,从骨孔插向深部,轻轻地安放在圆窗膜上(在骨孔前内侧壁有一直径约0.2cm的小孔,其上封闭的膜即为圆窗膜),并用胶泥固定,参考电极置于手术伤口肌肉或皮肤上,接地电极插入动物前肢。

3.仪器连接及参数设置 MedLab生物信号采集处理仪:将电极连线接到1通道接口(红色夹子夹引导电极,白色夹子夹参考电极,黑色夹子用于接地),刺激输出端与耳塞机相连;刺激参数:连续单刺激,间隔1s,强度5V,波宽0.05ms“显示方式”选“触发叠加”,将1通道选择叠加,叠加放大倍数选1,将监听输入与多媒体音响或监听器输入相连接。

【观察项目】

1.观察短声刺激引起的耳蜗电位 将耳机对准动物外耳道,启动刺激器输出,调节幅度,给予动物适当的短声刺激,在屏幕上可看到刺激伪迹后的微音器电位,以及在它后面的听神经动作电位,反转刺激器输出的极性或交换耳机两端的接线改变声音的相位,可看到微音器电位的相位倒转180°,而听神经动作电位的相位没有变化。

2.停止短声刺激 直接对豚鼠外耳道说话或唱歌,采用连续采样方式采样,在屏幕上可见到与所给声音的频率和振幅相应的电位变化。

【注意事项】

1.挑选豚鼠时可用击掌测试其耳郭反应,选取耳郭反射好的动物。

2.骨孔周围组织必须刮净,避免产生渗液进入鼓室而影响实验。

3.引导电极注意绝缘,防止发生短路。

4.安置引导电极时,应谨慎精确,切勿将圆窗膜戳破,以免淋巴流出,使电位减小和实验时程缩短。

思考题

1.何谓微音器电位?试述其产生机制。

2.微音器电位的特点在听觉形成上的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