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护理工作中,要做到评估、诊断、计划、实施、评价5个步骤的顺利进行,达到良好的护理效果,护士必须了解急诊病人及其家属的心理特点、运用有效的交流方式,加强沟通,才能与病人及其家属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消除他们的心理压力,提高救护质量。
(一)急诊病人及家属的心理特点
1.恐惧感 由于急、危重病人有呼吸困难、疼痛、出血、高热等造成躯体上的不适,常常使病人感到预后难测、心神不安,产生焦虑与恐惧;周围急诊病人的痛苦表现,也促使、加重了病人的恐惧感。
2.优先感 许多急诊病人及家属往往认为自己的疾病最重,要优先处理。对分诊护士安排的轻、重、缓、急的就诊顺序不理解,出现不满的情绪,如烦躁、生气甚至发怒等,从而加重病情。
3.陌生感 急诊病人及家属到急诊室,对周围嘈杂声、仪器信号闪烁和报警声的环境,与不熟悉的医护人员、服务人员要交流沟通而感到陌生,如未能及时解除,会产生紧张心理,对疾病不利。
4.无助感 有时由于疾病复杂,反复多科的会诊、多项多次的检查,病人及家属较长时间得不到医疗结果的信息,会使他们产生焦虑和无助。
(二)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方法
沟通是双方互动的一个过程,它不只是发出信息,而且包括接收和理解信息,应尽量结合语言与非语言的方式进行交流,注意针对病人普遍存在急躁、恐惧、紧张、悲伤、无助、期待等心理反应和不同心理状态进行护患沟通,对激动易发脾气的病人应表现出宽广的胸怀,使沟通顺利进行。
1.分诊护士应将来院的急诊病人进行快速、准确地分诊、分流,使他们尽快就诊。在有限的人力、物力条件下,暂时不能满足他们立即就医的情况下,应耐心解释急诊就诊顺序是按病情轻、重、缓、急来安排的,以取得理解,避免病人与家属出现不良心理反应,造成不良后果。
2.对病人要热情而真诚,处理问题要沉着而果断,技术操作应正确而熟练,从而赢得病人及家属的信任。在救护过程中,将健康教育渗入其中,以取得病人的合作,提高救护效果。
3.尊重病人及家属,尽量向他们告知解释或预告有关情况,如病情危重的程度、救治的预后或可能出现的不测等。必要时,要让病人或家属参与讨论解决治疗与护理问题,以得到病人或家属的理解与肯定。如果有可能抢救无效,应事先通知家属,使他们有一定的心理准备。
4.尽量做到多项检查、操作相对集中进行,避免造成医疗救治时间的延搁,减少病人的痛苦与潜在危险,使病人尽可能得到安静、舒适的护理,稳定病人心理,缓解其紧张情绪,以达到最佳救治效果。
5.注意保护病人的隐私,维护其身心的完整性,以利于病人的救治与康复。
6.耐心倾听家属的诉说,对家属提出的疑问要耐心、及时地给予解答,尽量消除他们的顾虑,促进相互理解。
7.在不影响治疗的情况下,尽量让家属陪伴病人,消除病人孤独感与无助感,使病人的心理得到支持与稳定。
8.对抢救无效的病人家属做好心理疏导,严肃、认真地做好死者的善后护理,体现出对死者的关爱、同情与尊重。
在急诊科这一特定的工作环境里,面对急危重病人,时间紧、病情重,要充分体现人性化护理,达到高水平的救护质量,加强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显得尤为重要。但在沟通过程中,要有法律意识,不能随意承诺、预后的保证等,以免带来不良的后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