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片(俗称鸦片)和其合成代用品,俗称毒品,是能使人成瘾的麻醉性镇痛药。直接由阿片提取的有海洛因、吗啡、可待因、罂粟碱等;合成代用品有哌替啶、美沙酮、阿法罗定、芬太尼、喷他佐辛、二氢埃托啡等。目前,毒品中毒已成为许多国家继心、脑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之后的第3位致死原因。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1.病因 吸毒滥用过量或医源性使用过量均可导致中毒。
2.发病机制
(1)中毒机制:阿片受体存在于脑、脊髓和周围组织(如胃肠道)中。阿片类药物通过激动阿片受体并与之结合,产生激动或部分激动作用,出现中枢性欣快感、镇痛、镇静、恶心、呕吐、便秘、呼吸抑制等。
(2)阿片类药物代谢:不同种类药物发生作用的时间主要取决于肝脏代谢速度。阿片类药物可经口、鼻、消化道黏膜或经注射吸收。一般静脉注射10分钟,肌内注射30分钟,皮下注射90分钟,口服后1~2小时后可完全吸收。药物主要在肝脏进行代谢和灭活,由肾排出,少量经乳汁、胆汁等途径排出,还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
(二)病情评估
1.病史 注意询问摄入药物的类型、剂量及服用时间等。
2.临床表现 与个体耐受性、摄入药物类型及剂量有关。
(1)轻度中毒:表现为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兴奋欣快或抑郁,可有幻觉、血糖增高、便秘、尿潴留、心率减慢、血压降低等。
(2)重度中毒:可表现为典型的中毒三联征,即昏迷、针尖样瞳孔、呼吸高度抑制,但哌替啶中毒时瞳孔扩大。当脊髓反射增强时,常有牙关紧闭和角弓反张、惊厥、呼吸浅而慢,后出现叹息样呼吸,潮式呼吸,并发肺水肿,最后休克,瞳孔散大,中毒12小时内多因呼吸麻痹而死亡,但超过48小时仍存活者,预后良好。
3.实验室检查
(1)毒物检测:胃内容物检测或血尿定性试验阳性有助于诊断。
(2)一般检查:呼吸抑制者动脉血气检查显示低氧血症、呼吸性或混合性酸中毒。
(三)救护措施
对阿片类药物中毒的救护,轻者以对症处理为主,注意观察意识状态和呼吸改变;重度中毒者,应注意维持吸呼循环功能,并应用纳洛酮逆转或减轻阿片类药物所造成的昏迷和呼吸抑制。
1.维持呼吸、循环功能 维持气道通畅,立即吸氧,必要时行气管插管或切开,机械辅助呼吸。低血压者首先静脉输液,必要时应用升压药,合并心动过缓者加用阿托品等。
2.清除毒物 清醒者可先催吐。口服中毒者,均应早洗胃,排除消化道内的毒物,因为本类药物口服可引起胃排空延迟。洗胃后用适量药用炭与泻药同时灌入胃内导泻。皮下注射毒品者现场可用止血带扎紧注射部位上方,局部冷敷,以延缓吸收;结扎带应间歇放松,以免损伤血管和神经。
3.应用解毒药 纳洛酮是阿片受体完全拮抗药,能在数秒或数分钟内逆转阿片类药物的毒性作用,首剂0.4~0.8mg肌注或静脉注射,5~10分钟可重复应用,也可静脉滴注维持,直至病情稳定24小时。肯定为阿片类药物中毒而纳洛酮治疗无效者,提示中毒缺氧时间长,预后差。其他解毒药物还有纳美芬,纳曲酮,纳洛芬等。
4.对症支持 注意保暖,持续监测意识状态和心、肺功能,定期检查动脉血气和有关生化指标,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积极防治非心源性肺水肿。
5.阿片类药物戒断综合征 阿片类药物戒断时出现与药理学作用相反的表现,即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增强、发热、出汗、厌食、恶心、呕吐、腹泻、肌痛、震颤、肌肉抽搐、瞳孔扩大、血压增高。戒断症状的严重程度随药物剂量增加和成瘾时间延长而加重。海洛因成瘾者停用4~6小时出现症状,36~72小时达高峰。戒断早期可靠的体征为静息呼吸频率增加(超过每分钟16次),常伴有打哈欠、流泪、流涕,急性症状5~8日消失。服用美沙酮的病人戒断症状出现较慢而轻。
(徐金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