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血管内皮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病中的作用

血管内皮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病中的作用

时间:2023-03-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静息状态内皮细胞表面仅有少量黏附分子表达,白细胞可沿管壁滚动但很少黏附。血管内皮是机体凝血和纤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血和纤溶之间的动态平衡维持血液的流动状态。正常的内皮细胞通过细胞间连接等结构发挥屏障作用,严格地限制血液中生物大分子和血细胞成分进入内皮下组织,但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高血脂等有害因素均可提高动脉内皮的细胞代谢,致使这些细胞间的连接短暂开放通透性提高,LDL易于进入内皮下。

动脉壁内皮细胞有调节血管张力、血管通透性、抗血栓形成及分泌多种活性物质等重要生理功能。ROSS提出“损伤反应学说”认为,粥样斑块的形成是动脉对内膜损伤的反应。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高半胱氨酸及毒素等不同的危险因子均可导致内皮细胞功能失调,渗透性增高,从而导致血液或血管壁细胞间的一系列相互作用和调控,进而血液中的单核细胞黏附在内皮细胞损伤处并进入内皮下,吞噬脂质成为泡沫细胞,形成脂质斑,导致As病变的发生,各种因素和细胞成分间相互影响的瀑布式发展过程;因此,血管内皮损害是As发生的始动环节。内皮功能损伤主要表现为:

(一)舒张功能下降

内皮细胞通过分泌一些控制血管张力和结构的物质在局部调节血管弹性,体内最具代表性的是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内皮损伤后合成NO及前列环素(prostaglandin I2,PGI2)明显减少,而缩血管物质内皮素-1及血栓素(也称血栓素花生四烯酸,thrombxane A2,TXA2)产生显著增多,继而使血管的紧张性增加,处于高度的收缩状态之中。胰岛素依赖型和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发生As较早,均有血管舒张障碍,其原因是胰岛素和糖均干扰NO的释放。

(二)黏附功能增加

静息状态内皮细胞表面仅有少量黏附分子表达,白细胞可沿管壁滚动但很少黏附。当内皮细胞损伤时,产生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VCAM)及细胞间细胞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ICAM-1)等,促进血流中的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向病变部位迁移;内皮合成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MCP-1),使黏附的单核细胞容易通过内皮间隙进入内皮下,在内皮下吞噬修饰后的LDL而变成泡沫细胞,一方面分泌细胞增殖因子导致平滑肌细胞增生,另一方面促使内皮细胞表达更多的黏附分子进一步增加其黏附,形成自我增殖的恶性循环。

(三)促凝状态

血管内皮是机体凝血和纤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血和纤溶之间的动态平衡维持血液的流动状态。内皮细胞具有很强的抗凝作用,可合成血栓调节蛋白、类肝素物质,分泌PGI2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生成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调节纤溶。内皮功能障碍时促凝和纤溶物质的平衡失调,内皮表面的蛋白聚糖丢失使抗凝作用减弱,纤溶酶原激活物合成不足使内膜表面形成的微血栓不易溶解,有利于斑块的形成和发展,使机体处于血栓前状态。

(四)通透性增加

正常的内皮细胞通过细胞间连接等结构发挥屏障作用,严格地限制血液中生物大分子和血细胞成分进入内皮下组织,但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高血脂等有害因素均可提高动脉内皮的细胞代谢,致使这些细胞间的连接短暂开放通透性提高,LDL易于进入内皮下。斑块内新生的血管内皮通透性较高,是斑块中脂蛋白的主要通道,能导致中晚期斑块中的脂质的积聚持续增加,并为斑块区提供参与As发生发展的细胞因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