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心脏左室下壁中上段心肌回声增强

心脏左室下壁中上段心肌回声增强

时间:2023-03-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瓣膜相对的动脉壁向外膨出,瓣膜与动脉壁之间的内腔称主动脉窦。心外膜是浆膜性心包的脏层,被覆盖于心肌表面,由间皮和富有脂肪组织的结缔组织构成。心脏的血液供应来自冠状动脉及其分支,它们都走行于外膜表面。肌桥可引起心肌缺血。心脏的静脉系统不发生粥样硬化,在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阻塞时仍能保持通畅。心脏及血管平滑肌的乙酰胆碱受体为M型,兴奋后引起窦房结心率变慢,房室传导抑制及心肌收缩力减弱。

心脏位于胸腔的正中偏左,上与大血管相连,下面位于横膈上,两侧紧靠肺脏,表面边缘部为肺组织所遮盖。心脏由左右心房和左右心室所组成,右心室位于心脏的前表面,左心室组成心脏的左表面、膈面及前表面的一部分。左心室左下方称心尖,右心房组成心脏的右前表面及右后表面的一部分,左心房组成心脏左后表面及左前表面的一小部分。

(一)心腔

1.右心房接受来自上、下腔静脉血液,经三尖瓣注入右心室。房间隔构成右心房的后壁。房间隔下部有一个浅的凹陷称卵圆窝。冠状窦开口于卵圆窝与三尖瓣的隔瓣间,是引流供应心脏血液回流入右心房的主要静脉通道。

2.右心室 位于右心房左侧,薄壁,占据了心脏前面的大部分。三尖瓣有三个瓣叶,附着于房室环。瓣叶的游离缘有腱索附着,腱索会聚于乳头肌。室间隔将左右心室分开,右室位于前,左室在后。室间隔上部是纤维性的,称为膜部;下部是很厚的肌肉层,鼓出到右心室腔内,称为肌部。

3.左心房 在房间隔左后侧,位置较其他心腔高,并靠近中线。食管和胸主动脉邻近左心房后面。左心房壁光滑,心耳壁有梳状肌,若血液滞流,可形成血栓。肺静脉开口于左心房后面,引流肺静脉血入左心房,继而经二尖瓣进入左心室。

4.左心室 位于右心室的左后方,室壁厚。左心室腔几乎呈圆锥形,底部为左房室口及主动脉口,尖构成心尖。左房室口较右房室口小,二尖瓣附着于房室环上。主动脉口位于肺动脉口下方右侧。主动脉瓣有三个半月瓣,一前二后,位于主动脉口。瓣膜相对的动脉壁向外膨出,瓣膜与动脉壁之间的内腔称主动脉窦。在主动脉前窦和左后窦处分别有左、右冠状动脉的起始口。

(二)心壁结构

心脏的壁由心内膜、中膜和心外膜构成。

心内膜是覆盖于心房和心室内表面的一层光滑膜,由内皮和组织构成。心内膜与血管内膜相连续,并直接与心内血液相接触。心内膜折叠成双层内皮中间夹有致密结缔组织而形成心脏各瓣膜。

中膜即为心肌层,它由心肌构成并为心脏最厚的一层,执行着心脏有节律地收缩和舒张功能。心肌由两种细胞构成:一种是特殊分化的细胞即自律细胞,构成心脏的起搏传导系统;另一种是普通心肌细胞即工作心肌细胞,后者占心肌最大比重并成为最主要成分。心肌损伤后,一般都是经结缔组织增生,形成瘢痕代替。

心外膜是浆膜性心包的脏层,被覆盖于心肌表面,由间皮和富有脂肪组织的结缔组织构成。血管、淋巴和神经走行于心外膜深面。

(三)心脏的血液供应

心脏的血液供应来自冠状动脉及其分支,它们都走行于外膜表面。冠状血管直接起源于主动脉,有两支主干,称左冠状动脉和右冠状动脉。

1.左冠状动脉 开口于左主动脉窦,主干较短,随后即分为两支:前降支和回旋支。前降支为左主干的延续,走行在前室间沟中,在走行中发出若干分支,供给左心室的尖部和游离壁、室间隔,也有一些分支到靠近室间隔的右心室肌。回旋支从左主干分出后,一般即走行于左冠状沟内,到左心室的左缘,继续向后室间沟走行,在心尖部与前降支的末梢分支相会合。回旋支在走行中发出许多分支到左心室的侧壁和下壁,同时还到左心房和左心室的后壁。

2.右冠状动脉 发自右主动脉窦,在右侧房室沟内走行,绕过右心缘转向隔面的房室沟内,至房室交点处后纵沟下降行向心尖,此段称为后降支。右冠状动脉在房室交点处发出小分支分布于左心室和左心房壁,后降支末梢段供应左心室下壁。

冠状动脉及其分支行于心外膜下,发出小支深入肌层,呈树状分布,沿心肌纤维纵向排列。进入肌层的分支有两类:一类血管以锐角形式分出短而细小的分支状小动脉,营养心室肌外层2/3;另一类血管以直角形式分出,口径较大,行走较长,垂直深入达心内膜下(包括乳头肌)和内膜下血管相吻合,形成强大的心内膜下血管丛。此类血管由于垂直穿过肌层,行程较远,易受心肌挤压,它是形成心肌微循环和侧支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的冠状动脉主干及主要分支,多行走于心外膜下脂肪组织内或心外膜的深面。有时它们可被浅层心肌所掩盖,而后又浅出到心肌表面来。被心肌所掩盖的冠脉段叫壁冠状动脉。掩盖的心肌叫肌桥。肌桥可引起心肌缺血。

3.心脏静脉系统 冠状血液循环回流主要通过两个途径,即深静脉和浅静脉系统。前者为心肌间的小静脉网及窦状间隙,回流血液(27%)直接进入各心腔。大部分血液(73%)则是经心外膜下的静脉网向冠状窦回流,故又称冠状窦系统。

心脏静脉一般没有瓣膜,只有大支汇入心脏大静脉处偶可发现成对瓣膜,这些瓣膜多数发育不全。心脏的静脉系统不发生粥样硬化,在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阻塞时仍能保持通畅。上述静脉系统的分布与特点,为经冠状窦逆行灌注心脏提供了重要依据和条件。

(四)心脏的神经支配及受体

心脏受交感和副交感神经(迷走神经)的双重支配。神经一方面通过递质直接作用于心脏;另一方面通过内分泌间接调节心脏。前者作用快但时间短,后者作用慢但作用持久。

1.交感神经 心脏交感神经的节前纤维起源于胸椎第1~5节段灰质侧角细胞,离开脊髓后经换元发出节后纤维组成心上、心中、心下及胸心神经进入心脏,分布于窦房结、房室结、房室束、心房肌和心室肌。交感神经可提高心肌和传导系统的兴奋性、传导性和自律性,使心肌收缩力增强,心率增快,血压升高。

2.迷走神经 心脏的副交感神经是来源于迷走神经发出的心上支和心下支。它进入心脏后,经心内神经节发出节后纤维分布于窦房结、心房肌、房室结、房室束。以前认为不支配心室肌,目前认为亦分布于心室肌。右侧迷走神经分布于窦房结及部分心房肌,刺激后表现为心动过缓、窦房阻滞或窦性停搏。左侧迷走神经主要支配房室结、部分心房肌和心室肌,刺激后可引起房室传导阻滞和心肌收缩力减弱。

3.神经介质及受体迷走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与小量去甲肾上腺素。

心脏及血管平滑肌的乙酰胆碱受体为M型,兴奋后引起窦房结心率变慢,房室传导抑制及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肌的肾上腺能受体只有β1受体,兴奋受体引起窦房结心率加快、房室结传导加快、传导系统不应期缩短,增强心房肌和心室肌的收缩、传导和自律性。冠状动脉壁的肾上腺能受体有α1受体和β受体,兴奋α1受体引起冠状动脉收缩,兴奋β受体引起冠状动脉扩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