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脑动脉系统
脑的血液供应非常丰富,占供应全身血量的20%。脑部能量来源主要依靠血液供应,由于脑组织几乎无氧和葡萄糖的储备,故脑对血液供应的依赖性更强。尽管脑的血液供应有令人惊异的自动调节能力,如果血流阻断10~30s,神经细胞就会受到损害而表现为意识障碍。若血流阻断5min,神经细胞就会发生永久性结构损伤,造成功能完全丧失。倘若血流减少,而不完全阻断,神经细胞丧失功能可生存6~8h,很少能超过48h。
1.颈内动脉系统(又称前循环) 左右两条颈内动脉为颈总动脉的分支,左侧颈总动脉由主动脉弓发出,右侧颈总动脉由无名动脉发出。颈总动脉在平甲状软骨的上缘,分为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颈内动脉在颈外动脉的背外侧向上,经颈动脉管入颅腔。颈内动脉在颅内段的主要分支有:眼动脉,主要供应眼部血液;脉络膜前动脉,供应纹状体、海马、外侧膝状体、大脑脚、乳头体和灰结节等;后交通动脉,与椎-基底动脉系统连接组成脑底动脉环(Willis环);大脑前动脉和大脑中动脉,供应眼部和大脑半球前3/5部分(额叶、颞叶、顶叶和基底核)的血液。大脑的动脉分出许多皮质支和深穿支,左右大脑前动脉间有前交通动脉连接(也参与Willis环的构成)。大脑前动脉皮质支主要供应大脑半球内侧面前3/4及额顶叶背侧面1/4部皮质及皮质下白质,深穿支主要供应内囊前肢及部分膝部、尾状核、豆状核前部等。大脑中动脉是颈内动脉的直接延续,也分许多皮层支和深穿支,供应大脑半球背外侧面的2/3,包括额叶、顶叶、颞叶和岛叶、内囊膝部和后肢前2/3、壳核、苍白球、尾状核等。
2.椎-基底动脉系统(又称后循环) 两侧的椎动脉由锁骨下动脉发出,通过上6个颈椎的横突孔,经枕骨大孔入颅,沿延髓腹侧面向前向内,在桥脑下缘左右两条椎动脉汇合成一条基底动脉,其主要分支有:大脑后动脉、小脑上动脉、内听动脉、小脑前下动脉、小脑底下动脉、脊髓前动脉和脊髓后动脉等,供应大脑半球后2/5部分以及丘脑、脑干和小脑的血液。
3.脑底动脉环(Willis环) 两侧椎动脉入颅后在桥脑尾部合成基底动脉(称椎-基动脉系),最后在脑底分出大脑后动脉为终末支。而颈内动脉仍分立左、右两侧,分出之大脑前动脉由短的前交通动脉、大脑中动脉和大脑后动脉内后交通动脉相互接合,在颅底形成一动脉环,是为Willis动脉环。使两侧大脑半球及一侧大脑半球的前后部分有充分的侧支循环,具有脑血流供应的调节和代偿作用。此环本身常有变异,是血管瘤的好发部位。
4.血-脑脊液屏障 在组织形态上,血-脑脊液屏障实际上就是脑毛细血管壁,即由内皮细胞、基膜和附着于管壁外的星形胶质细胞的足突组成,其中最主要的是内皮细胞。一般认为血-脑脊液屏障有两个主要功能:一是控制水、电解质及其他物质进出脑组织,以维持中枢神经系统的内环境的恒定;二是阻止外来物质进入脑,使脑与身体其他部位的病变分隔开。血-脑脊液屏障是否正常,是由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化学物理学特性决定的。内皮细胞发生炎症,化学或物理损伤,缺氧、缺血和肿瘤等病变时,均可出现血-脑脊液屏障异常。
(二)脑静脉系统
脑部的静脉可分为浅深两组。
浅静脉组接受皮质或白质的血液,主要有三大分支,即大脑上静脉、大脑中静脉、大脑下静脉。这些静脉汇集大脑半球的静脉血液流入上矢状窦、海绵窦及横窦。
深静脉组主要接受脑室旁白质、基底节和各中央结构的血液反流,汇集血液流入直窦。
下矢状窦接受大脑镰静脉血液也注入直窦。深浅两组静脉的血液均经乙状窦进入颈内静脉出颅。
颅内主要的静脉窦有:上矢状窦、下矢状窦、直窦、海绵窦、岩上窦、岩下窦、横窦和乙状窦。
与全身其他静脉比较,脑静脉有如下特点:①不与脑动脉伴行,所以没有与同名动脉的名称。②深、浅静脉均汇流入静脉窦,然后再进入颈内静脉,向心脏回流。③脑静脉管壁较薄,管腔较大,缺乏弹力纤维,因此缺乏弹性。④静脉窦是全身惟一具有特殊结构的最硬的静脉,其由坚韧的硬脑膜围成的管道系统。静脉窦不仅是脑静脉血回流的惟一通道,且也是脑脊液直接回流的必经之路。⑤颅内的脑静脉系统没有防止血液回流的静脉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