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心脑血管病的防治

心脑血管病的防治

时间:2023-03-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这些血管病变进行治疗,可以预防或减少脑血管病的发生。这就要求我们,在现时代仍应特别强调对心血管疾病的预防。搞好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研究、流行病学研究和相关的基础研究,强化多学科联合,共同对付人类共同的敌人。在未来的心血管疾病预防中落实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加强基础和临床研究,把我国的心血管疾病防治工作落到实处。

随着心脑血管病基础、临床以及预防研究的不断深入,我国在冠心病、脑卒中的临床治疗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

就冠心病而言,传统的保守治疗,心梗的死亡率在40%~50%;而随着监护设备的使用,对病人的抢救更及时,心肌梗死的病死率有所降低;此后溶栓、心脏搭桥手术、经皮穿刺冠状动脉成形术以及支架植入技术的使用标志着再灌注时代的到来,使得心肌梗死的病死率进一步下降至5%。基因治疗、干细胞移植治疗以及心脏移植为冠心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手段。

就脑卒中而言,从经典的阿司匹林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病,到急性期动脉内溶栓治疗血栓形成,已在全国各地逐渐开展;被循证医学所证实的卒中单元综合治疗也在北京、南京等城市相继实施。血管病变,尤其是颈部和颅内动脉血管的病变,如狭窄、动脉瘤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脑血管病发生的重要原因。对这些血管病变进行治疗,可以预防或减少脑血管病的发生。目前,常采用的血管内治疗包括狭窄动脉内膜旋切术和动脉支架置入术。在药物治疗方面,除积极开发新的神经保护和神经营养药物外,近年来还对他汀类、自由基清除剂、抗氧化剂和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在治疗和预防脑血管病中的作用进行了广泛研究。基因治疗和干细胞移植治疗也在进行动物实验。

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冠心病、心衰、脑卒中等常见心血管病是可以预防的。只要措施得当,也是可以控制的。积极干预心血管病的各种危险因素,如干预高血压,肥胖,糖尿病,血脂异常,改变居民不良生活方式,可明显减少或预防脑卒中和冠心病等心血管事件。近年来我国政府日益重视心血管病的防治工作,加强社区建设;开展社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提高了部分居民的健康知识和意识,促进了心血管病的防治工作。加之新技术开展和诊治水平的提高,我国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脑卒中、先心病、风心病、肺心病等的住院病死率已明显下降。同时,由于政府、学术团体的积极倡导和宣传,以及人们文化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心血管病预防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取得了一定的效果。10年来2次修订我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制定了我国血脂异常干预的建议,它们对我国的心血管疾病防治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与推动作用。心血管专业与其他相关学科,如内分泌科、泌尿科和神经科,在心血管防治方面取得了共识,携手合作的模式逐步形成。

然而也应该清醒地看到,中国心血管病研究的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更为引人注目的是,我国主要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仍呈上升趋势。我国高血压的患病率在继续增加,胆固醇水平显著升高,吸烟问题严重失控,代谢综合征、糖尿病和肥胖的流行趋势不容乐观,人口老龄化的进展加速。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与控制率虽较以往有所进步,但依然居低不升。除出血性脑卒中明显下降之外,缺血性卒中的患病率居高不下,持续上升。心肌梗死的患病率急剧增高和年轻化。这就要求我们,在现时代仍应特别强调对心血管疾病的预防。重治轻防的倾向在当前的浮躁与急功近利的情势下尤为突出和难以纠正。关键是政府、学术团体、专业人士和相关企业应采取行动,构筑层层防线,防线前移。从源头治理、从青少年抓起。搞好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研究、流行病学研究和相关的基础研究,强化多学科联合,共同对付人类共同的敌人。控制心血管病的发生,减少心血管病的死亡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在未来的心血管疾病预防中落实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加强基础和临床研究,把我国的心血管疾病防治工作落到实处。只要我们采取切实有效的预防行动,人类征服冠心病的时代不会遥远。

(武阳丰 王增武)

参考文献

1The World health report 2002:Reducing risks,promoting healthy life.Geneva:World Health Organ,2002

2Nedeljkovic SI,Ostojic MC,Vukotic MR,et al.Recent trends in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risk factors:Yugoslavia.in:Toshima H,(ed)Lessons for science from the seven countries study.A 35-year collaborative experience in cardiovascular disease epidemiology.Springer-Verlag,1994;75

3吴兆苏,姚崇华,赵 东,等.我国多省市心血管病趋势及决定因素的人群监测(中国MONICA方案).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7;25:6

4World Health Statist.China selected urban and rural areas by causes of death ICD-9.Annu.1987-1992

5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Multinational monitoring of trends and determinats in cardiovascular diseases(MONICA project)and manual of operation.Cardiovascular Disease Unit,Geneva,1983

6吴桂贤,吴兆苏,等.1984-1993年北京市70万人群脑卒中流行趋势的研究.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8;17:252

7Per Thorvaldsen,Kari Kuulasmaa,et al.Stroke trends in the WHO MONICA Project.Stroke,1997;3:500

8Birgitta Stegmayr,Kjell Asplund,et al.Stroke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correlated to stroke risk Factors in the WHO MONICA Project-An Ecological Study of 18Populations.

9张红叶,杨 军,周北凡,等.我国十组人群脑卒中危险因素的前瞻性研究.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1996;4:150

10Easten stroke and coronary heart disease collaborative research group.Blood pressure,cholesterol and stroke in eastern Asia.Lancet,1998;12:1801

11Yataka Kiyohara,Isao Kato,et al.The impact of alcohol and hypertension on stroke incidence in a general Japanese population The Hisayama Study.Stroke,1995;3:368

12全军脑血管病流行病学协作组.中国脑血管病流行病学研究.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3

13Lusis AJ.Atherosclerosis.Nature,2000;407:233

14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Diabetes and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prevalence and projections.In:Diabetes Atlas.2nd edition.World Diabetes Foundation.2003:17

15安 宁,谢高强,武阳丰,等.心脑血管病主要危险因素对其发病和死亡的归因危险.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3;11:42

16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数据汇总分析协作组.中国成人体重指数和腰围对相关疾病危险因素异常的预测价值:适宜体重指数和腰围切点的研究.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2;23:5

17周北凡,武阳丰,李 莹,等.中国成人代谢综合征腰围切点的研究.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5;33:81

18Gu DF,Gupta A,Muntner P,et al.Prevalence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isk Factor Clustering Among the Adult Population of China:Results From the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ve Study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Asia(InterAsia).Circulation,2005;112:658

19卫生部心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05.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