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诀】
柴胡桂枝主表里,方方合用剂量减,
解肌散邪兼清里,胆胃不和功效良。
【方药】 桂枝去皮,一两半(4.5g),黄芩一两半(4.5g),芍药一两半(4.5g),人参一两半(4.5g),甘草炙,一两(3g),半夏洗,二合半(6g),大枣擘,六枚,生姜切,一两半(4.5g),柴胡四两(12g)。
【用法】 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人参汤,作如桂枝法,加半夏、柴胡、黄芩,复如柴胡法,今用人参作半剂。(编者注:“本云”至末29字,与方意不符,恐为叔和批注混入正文,宜删。)
【功效】 解肌散邪,清热调气。
【学用导读】 柴胡桂枝汤主治表证以汗出为主,主治里证以苔黄或口渴为主。小柴胡汤主治胆热证,桂枝汤主治脾胃不和证,所以柴胡桂枝汤对胆胃不和证具有显著治疗效果。运用柴胡桂枝汤治疗表寒夹热证,只要调整方药用量的比例,则有显著治疗作用。
【中医辨证】
1.太阳中风证与少阳胆热证相兼 发热,恶寒,汗出,肢节疼痛,微呕,胸胁胀满或疼痛,心下拘急,口苦,舌红,苔薄黄,脉浮或兼紧或弦。
2.用方思路 本方既是主治太阳中风证与少阳胆热证相兼的基础方,又是治疗胆胃不和证的基础方,还能治疗皮肤郁热证等。
3.病变证机 风寒侵袭太阳营卫,营卫受邪,少阳胆气不和,邪热乘机肆虐,胆气郁滞,以致营卫不和,胆气郁滞。
4.审证要点 发热、恶寒、心下支结、肢节疼痛、舌红、苔薄黄、脉弦或浮。
5.随证加减用药 若肢体酸痛者,加羌活、独活,以疏达经气经脉;若恶心呕吐者,加竹茹、枳壳,以降逆和胃;若食少者,加山楂、神曲,以消食和胃;若气郁者,加枳实、甘松,以调理气机;若腹痛者,加郁金、川楝子,以活血行气止痛。
【西医辨病】 本方可用于治疗西医临床中的感冒、流行性感冒、慢性肠胃炎、消化性溃疡、慢性活动性肝炎、脂肪肝、慢性胰腺炎等。只要符合其主治病变证机,也可加减运用,辅助治疗如神经衰弱、神经官能症、经前期紧张综合征等。
【医案助读】 蔡某,女,38岁。有多年胆囊炎病史,常常反复发作,每次胆囊炎发作至少持续1个月以上,近因病证复发而前来诊治。刻诊:胃脘痞闷,饮食不佳,胸胁胀痛,汗出,头微痛,大便不调,口苦,舌红,苔薄黄,脉弦紧。辨为胆胃郁热证。方用柴胡桂枝汤加味:桂枝10g,黄芩10g,白芍10g,党参15g,炙甘草6g,半夏12g,大枣12枚,生姜10g,柴胡24g,枳实6g,川芎12g,郁金12g。6剂,1日1剂,水煎2次合并,分3次服。二诊:胃脘痞闷,胸胁胀痛好转,口苦消除,续服前方20余剂,诸证悉除。
诊治提示:根据胃脘痞闷、饮食不佳辨为胃气不和,再根据胸胁胀痛、口苦辨为胆胃郁热,又因汗出、头微痛辨为营卫不和。因此选用柴胡桂枝汤调和营卫、清调胆胃,加枳实行气降气和胃,川芎行气理血,郁金活血止痛。方药相互为用,以解肌散邪,清热调气。
【方证研究】 太阳统摄一身营卫之气,少阳胆主一身阳气生发。风寒侵袭营卫,营卫奋起与风寒相搏,则发热;卫气固护不及,则恶寒;营气不得卫气所固而外泄,则汗出;风寒浸淫筋脉骨节,则肢节疼痛;少阳胆气不和,逆乱于胃,胃气上逆,则微呕;少阳胆气郁滞,经气不利,则胸胁胀满或疼痛;胆气逆乱于胃,胃气阻滞而不降,则心下拘急。其治当解肌散邪,清热调气,则表邪得散,胆气得和。方中柴胡清胆热,疏胆气;黄芩清泄少阳胆热,降泄浊热;桂枝解肌调卫;芍药益营泻胆;生姜、大枣调理脾胃,和调营卫;半夏宣降气机;人参、甘草、大枣,补中益气,顾护胃气。
现代药理学研究:本方具有抗惊厥、保护脑缺血、消除自由基、增强机体免疫能力、抗炎、解除痉挛、保护胃黏膜、抑制胃酸分泌、抑制胃蛋白酶的分泌、抑制促胃液素分泌和防止疏乙胺所致胰分泌下降、抑菌等作用。
【使用禁忌】 太阳伤寒证与少阳胆热证相兼者慎用本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