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

时间:2023-03-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主治病证以寒饮为主,热证居次。辨热证病变部位,既可能在胃,也可能在大肠,以法用之均能取得预期治疗效果。经中西药治疗,未能得到有效控制,近因哮喘加重而前来诊治。方用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加味:茯苓12g,炙甘草9g,细辛9g,干姜9g,五味子12g,半夏12g,杏仁12g,大黄9g,射干12g,厚朴12g。所以选用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温肺化饮兼清郁热,加射干利肺化饮降逆,厚朴行气宽胸、下气平喘。

【歌诀】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合成汤,

寒饮郁肺夹胃热,寒饮热邪皆能荡。

【方药】 茯苓四两(12g),甘草三两(9g),细辛三两(9g),干姜三两(9g),五味子半升(12g),半夏半升(12g),杏仁去皮尖,半升(12g),大黄三两(9g)。

【用法】 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

【功效】 温肺化饮,兼清胃热。

【学用导读】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主治病证以寒饮为主,热证居次。辨热证病变部位,既可能在胃,也可能在大肠,以法用之均能取得预期治疗效果。

【中医辨证】

1.寒饮郁肺夹胃热证 咳嗽,咳痰清稀,或咳痰不爽,胸满,头晕目眩,面部通红如醉状,大便干,苔白或夹黄,脉浮或数。

2.用方思路 本方是主治寒饮郁肺夹胃热证的基础方,以治疗胃热脾寒证为临床扩大应用。

3.病变证机 寒饮郁肺,肺气不降,阳明胃热,肆虐上扰,以致寒饮郁肺夹胃热。

4.审证要点 咳嗽、痰色白或黄白相兼、胸满、舌质淡、苔白或黄白相兼、脉浮或数。

5.随证加减用药 若胃热明显者,加石膏、知母,以清泻胃热;若大便不畅者,加大黄、芒硝,以泻热通便。

【西医辨病】 本方可用于治疗西医临床中的急、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性支气管炎,支气管炎哮喘,肺源性心脏病,肺气肿,肺结核等。只要符合其主治病变证机,也可加减运用,辅助治疗如慢性肝炎、慢性胆囊炎等。

【医案助读】 邓某,女,66岁。1年前因装修卧室而引起过敏性哮喘,随即调换卧室,哮喘未除。经中西药治疗,未能得到有效控制,近因哮喘加重而前来诊治。刻诊:哮喘,痰黏色白,喉中痰鸣,胸闷,大便干结4~5日1次,手心发热,舌淡红,苔薄略黄,脉浮。辨为寒饮郁肺夹热证。方用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加味:茯苓12g,炙甘草9g,细辛9g,干姜9g,五味子12g,半夏12g,杏仁12g,大黄9g,射干12g,厚朴12g。6剂,1日1剂,水煎2次,合并,分3次服。二诊:哮喘减轻。续服前方6剂。三诊:哮喘诸证基本解除。又服前方12剂,哮喘痊愈。

诊治提示:根据痰黏色白辨为寒,再根据大便干结4~5日1次、手心发热辨为积热,病证以寒饮郁肺为主。所以选用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温肺化饮兼清郁热,加射干利肺化饮降逆,厚朴行气宽胸、下气平喘。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功。

【方证研究】 寒饮在肺,肺气逆乱于上,则咳嗽;寒饮郁肺而上溢,则咳痰清稀或咳痰不爽;寒饮内结而郁滞,则胸满;寒夹痰上蒙清阳,则头晕目眩;寒饮内结,阳气被郁,郁而化热,浊热上冲,则面部通红如醉状;郁热不解,阻滞不通,则大便干;苔白或夹黄,脉浮或数,均为寒饮郁肺夹胃热之征。其治当温肺化饮,兼清胃热。方中干姜温肺化饮;杏仁降逆止咳;细辛散寒化饮;半夏燥湿化饮;五味子收敛肺气,宣散而不浮越,肃降而不走泄;茯苓渗湿,使水湿从小便而去,健脾益气;大黄清泻胃中邪热,使热从下去;甘草益气而补肺,缓辛热之燥烈,制大黄之峻泻。

现代药理学研究:本方具有抑制气管平滑肌痉挛、抗过敏、抗炎、抗菌、抗病毒、抗自由基、增强机体免疫能力等作用。

【使用禁忌】 肺阴虚证、痰热证慎用本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