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诀】
竹叶石膏汤人参,麦冬半夏甘草米,
虚羸少气欲呕吐,清热益气能生津。
【方药】 竹叶二把(20g),石膏一斤(48g),半夏洗,半升(12g),麦门冬去心,一升(24g),人参二两(6g),甘草炙,二两(6g),粳米半升(12g)。
【用法】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内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一升,日三服。
【功效】 清热益气,生津和胃。
【学用导读】 运用竹叶石膏汤,方中半夏既有治病降逆作用,又有监制滋补药浊腻弊端,必须重视因病变证机而调整半夏用量。
【中医辨证】
1.胃热津伤气逆证 胃脘疼痛,饮食不佳,气逆欲吐,或胸闷,或心烦,舌红,少苔或薄黄,脉虚数。
2.用方思路 本方是主治胃热津伤气逆证的基础方,以治疗胃热津伤消中证(多食易饥或知饥少食,鼻燥咽干,唇焦,或心烦,或失眠,少气乏力,或干咳少痰,舌红而干,苔薄,脉细数)、热扰气阴两伤证为临床扩大应用。
3.病变证机 阳明胃热,浊气上逆,阴津被损,正气被伤,以致胃热津伤气逆。
4.审证要点 气逆、口渴、少气乏力、舌质红、少苔或薄黄、脉虚数。
5.随证加减用药 若大便秘结,加瓜蒌仁、火麻仁,以润肠通便;若虚热或汗多者,加地骨皮、五味子,以凉血清热敛阴;若痰多者,加贝母、百部,以降肺化痰;若舌红而干者,加石斛、玉竹,以滋养胃阴;若胁胀痛按之硬者,加鳖甲、穿山甲,以滋阴散结;若烦热而渴者,加知母、芦根,以除烦止渴;若腹痛者,加芍药,以缓急止痛;若两足痿软者,加牛膝、薏苡仁,以强健筋骨;若失眠者,加酸枣仁、茯苓,以安神定志;若口苦燥者,加黄连、知母,以清热益阴。
【西医辨病】 本方可用于治疗西医临床中的流行性出血热、夏季热、热射病、流行性脑炎、糖尿病等。只要符合其主治病变证机,也可加减运用,辅助治疗如慢性胃炎、急性胰腺炎、急性食管炎、口腔炎、结膜炎、角膜炎、巩膜炎、梅尼埃病等。
【医案助读】 孙某,男,56岁。有20余年胃痛病史,在6年前经胃镜检查诊断为慢性红斑性胃炎,近因胃痛加重而前来诊治。刻诊:胃脘疼痛,喜冷食,呃逆,口渴欲饮水,倦怠,形体消瘦,大便干结,舌红,苔薄黄,脉浮细。辨为胃热津伤气逆证。方用竹叶石膏汤加味:竹叶20g,石膏48g,半夏12g,麦冬24g,党参12g,炙甘草6g,粳米12g,火麻仁15g,石斛15g,玉竹12g,白芍24g,山楂15g。6剂。1日1剂,水煎2次,合并,分3次服。二诊:胃痛基本解除,呃逆止。续服前方20余剂,诸证悉除。随访1年,未再复发。
诊治提示:辨治慢性红斑性胃炎,根据喜冷食辨为胃热,再根据大便干结辨为津亏,又因倦怠辨为气虚,以此选用竹叶石膏汤清热益气养阴,加火麻仁滋阴润肠,石斛、玉竹益胃和阴生津,白芍敛阴益血缓急,山楂消食益阴。方药相互为用,以建其功。
【方证研究】 阳明胃热充斥于外,则发热;胃热扰心,则心烦、失眠;热灼阴津,则口干、口渴;胃热伤气,则少气、乏力;胃热气逆于上,则气逆欲吐;热扰胸中气机,则胸闷;舌红,少苔或薄黄,脉虚数,均为胃热津伤气逆之征。其治当清热益气,生津和胃。方中竹叶清热除烦,生津止渴;石膏清热泻火,除烦生津;人参益气生津;麦冬生津养阴;半夏宣畅气机,降逆和胃,并制约寒凉滋腻而不壅滞气机;粳米补益中气,顾护脾胃;甘草益气生津。
现代药理学研究:本方具有降血糖、解热、抗炎、保护胃黏膜、抑菌、抗病毒等作用。
【使用禁忌】 胃寒证、瘀血证、痰湿证慎用本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