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诀】
栀子干姜汤二味,上焦有热下焦寒,
心胸烦热大便溏,清上温下功效安。
【方药】 栀子擘,十四枚(14g),干姜二两(6g)。
【用法】 上二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功效】 清上温下,调和脾胃。
【学用导读】 因栀子干姜汤方药组成少,若病重者最好与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或黄连汤合方应用。
【中医辨证】
1.胃热脾寒轻证 胃脘灼热或呕吐,心烦,口干,或身热,腹部畏寒,大便溏,舌淡或红,脉数或沉。
2.用方思路 本方既是主治胃热脾寒轻证的基础方,又是治疗胸热脾寒证的基础方。
3.病变证机 郁热蕴结上扰,寒气凝结下注,以致上热下寒。
4.审证要点 胃脘灼热、心烦、腹部畏寒、舌质淡或红、脉数或沉。
5.随证加减用药 若脾寒明显者,加干姜、桂枝,以温脾散寒;若胃热明显者,加黄连、石膏,以清泻胃热;若呕吐者,加半夏、陈皮、竹茹,以降逆止呕。
【西医辨病】 本方可用于治疗西医临床中的急、慢性肠胃炎、食管炎、慢性痢疾、胆囊炎、胆石症急性发作、胆道蛔虫病感染等,还可用于治疗心肌炎、肋间神经痛、心肌缺血等。
【医案助读】 参考“黄连汤”。
【方证研究】 热郁胃脘,灼腐脉络,则胃脘灼热;胃热上逆,则呕吐;胃热扰心,则心烦;胃热伤津,则口干;郁热外攻,则身热;脾寒充斥于下,则腹部畏寒;脾寒不能运化水湿,则大便溏;舌淡或红,脉数或沉,均为脾寒胃热之征。其治当清上温下,调和脾胃。方中栀子清泻郁热,干姜温阳散寒、暖脾阳,一温一寒,温以散下寒,寒以清上热。
现代药理学研究:本方具有抗炎、利胆、保护胃黏膜、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促进消化等作用。
【使用禁忌】 脾胃阴虚证慎用本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