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诀】
苓桂术甘水气方,温阳利水又健脾,
心下逆满气冲胸,胸胁支满眩晕毕。
【方药】 茯苓四两(12g),桂枝去皮,三两(9g),白术、甘草各二两(各6g)。
【用法】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功效】 温阳益气,健脾祛湿。
【学用导读】 因苓桂术甘汤方药组成少,所以临证必须重视随证加味用药。
【中医辨证】
1.脾胃气虚水气证 胃脘逆满或疼痛,气逆冲胸,头晕目眩,站立不稳,或呕或利,或小便不利,舌淡,苔薄,脉沉紧。
2.用方思路 本方既是主治脾胃气虚水气证的基础方,又是治疗胃脘痰饮证(胃脘满闷而有水声,背寒冷如掌大,胸胁胀满,身重,少气,小便不利,苔薄,脉沉)的基础方。
3.病变证机 脾虚不能运化水津而为水气,胃虚不能降泄浊气而上逆,以致脾胃气虚水气证。
4.审证要点 胃脘逆满或疼痛、气逆冲胸或头晕目眩、舌质淡、苔白、脉沉。
5.随证加减用药 若大便溏者,加山药、白扁豆,以健脾运化水湿;若腹胀者,加厚朴、砂仁,以行气除胀;若舌苔白腻者,加草豆蔻、苍术,以芳香化湿;若头晕者,加陈皮、半夏,以理气化湿降逆。
【西医辨病】 本方可用于治疗西医临床中的神经性呕吐、慢性肠胃炎、肠胃神经官能症、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只要符合其主治病变证机,也可加减运用,辅助治疗如视神经萎缩、中心视网膜炎、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病变、梅尼埃病、神经性头痛、脑震荡后遗症、乳腺小叶增生、带下、急性羊水过多、儿童舌舐皮炎、小儿狐疝等。
【医案助读】 彭某,男,53岁。3年来经常出现直立或行走头晕,坐则头晕比较轻,卧则无头晕,近因病证加重而前来诊治。经脑血流图及CT检查未发现器质病变。根据四肢乏力、不思饮食、舌淡、苔滑而腻、脉沉弱,辨为脾胃气虚水气证。方用苓桂术甘汤加味:茯苓24g,桂枝18g,白术12g,甘草12g,葵子50g,红参10g,泽泻15g。6剂,1日1剂,水煎2次,合并,分3次服。二诊:直立或行走头晕减轻。续服前方20余剂,诸证悉除。随访1年,未再复发。
诊治提示:根据张仲景论苓桂术甘汤主治“起则头眩”,再根据张仲景论葵子茯苓丸主治“起即头眩”,又因四肢乏力、苔滑而腻辨为水气,据此辨为脾胃气虚水气证。方以苓桂术甘汤健脾益气、渗湿利水,加葵子增强利水通阳作用,红参益气补虚,泽泻渗利水湿。方药相互为用,以温阳健脾,利水渗湿。
【方证研究】 脾胃虚弱,痰饮内生,壅滞心下,则胃脘逆满或疼痛;痰饮浊气上冲,则气逆冲胸;痰饮上蒙清阳,则头晕目眩、站立不稳;痰饮走注下斥,则下利;痰饮上逆,则呕吐;脾胃虚弱,不能运化水津,水津不得所化,则小便不利;舌淡,苔薄,脉沉紧,均为脾胃气虚水气之征。其治当温阳益气,健脾祛湿。方中茯苓能补能泻,补则益中气,泻则利饮邪;桂枝温阳化气,平冲降逆,气化痰湿;白术健脾燥湿,温胃化饮;甘草补益中气。
现代药理学研究:本方具有保护胃黏膜、利尿、抗心肌缺血缺氧、抗心律失常、抗胃溃疡、抑制交感神经兴奋、抑制子宫自发收缩等作用。
【使用禁忌】 脾胃阴虚证慎用本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