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半夏加茯苓汤

小半夏加茯苓汤

时间:2023-03-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有慢性胃炎病史,常常呕吐清稀涎水,经纤维胃镜检查,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幽门水肿,近因呕吐频繁而前来诊治。方用小半夏加茯苓汤加味:半夏24g,生姜24g,干姜12g,茯苓9g,陈皮30g,桂枝12g。复以前方因病情变化而加减服用20余剂,诸证悉除。

【歌诀】 

小半夏姜茯苓汤,主治支饮心下痞,

呕吐目眩与心悸,温胃化饮善降逆。

【方药】 半夏一升(24g),生姜半斤(24g),茯苓三两(9g)。

【用法】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

【功效】 温胃化饮,利水散水。

【学用导读】 运用小半夏加茯苓汤,一要重视方中药量调配,二要重视随证加味用药。

【中医辨证】

1.脾胃支饮水盛证 呕吐频繁,或吐后即渴,或渴欲饮水又吐,心下痞满有水声,头晕目眩,心悸,或胃脘悸动,苔滑,脉沉。

2.用方思路 本方是主治脾胃支饮水盛证的基础方,以治疗肺寒饮证为临床扩大应用。

3.病变证机 水津不得所化而为水气,水气肆虐脾胃,浊气上逆,以致脾胃支饮水盛。

4.审证要点 呕吐频繁、吐后即渴、渴欲饮水又吐、舌质淡、苔滑、脉沉。

5.随证加减用药 若胸膈痞满者,可加枳壳、陈皮,以行气宽胸;若心悸失眠者,加酸枣仁,以宁心安神;若肾阳虚者,加附子,以温肾助阳;若脾虚夹湿,加黄芪、白扁豆,以益气健脾。

【西医辨病】 本方可用于治疗西医临床中的急慢性胃炎、胃手术后排空障碍、幽门不全梗阻、幽门水肿、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肝炎、慢性胆囊炎等,还可辅助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前庭神经元炎、蛛网膜下腔出血致呕吐等。

【医案助读】 李某,女,39岁。有慢性胃炎病史,常常呕吐清稀涎水,经纤维胃镜检查,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幽门水肿,近因呕吐频繁而前来诊治。刻诊:呕吐频繁,吐出清稀水,脘腹轻微胀痛,舌淡,苔薄白,脉沉。辨为脾胃支饮证。方用小半夏加茯苓汤加味:半夏24g,生姜24g,干姜12g,茯苓9g,陈皮30g,桂枝12g。6剂,1日1剂,水煎2次,合并,分3次服。二诊:呕吐止,仍有轻微脘腹胀痛。续服前方6剂。三诊:未再出现呕吐。复以前方因病情变化而加减服用20余剂,诸证悉除。

诊治提示:根据呕吐频繁、吐出清稀水辨脾胃支饮水盛证,再根据舌淡、苔薄白辨为寒,以此选用小半夏加茯苓汤温胃降逆化饮,加陈皮理气和胃降逆,干姜、桂枝醒脾和胃、温阳化饮。诸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方证研究】 饮阻胃气不降而上逆,则呕吐频繁,或吐后即渴,或渴欲饮水又吐;饮邪内盛,阻滞胃气,则心下痞满有水声;饮邪上攻于头,则头晕目眩;饮邪充斥于心,则心悸;饮邪浸淫于胃,则胃脘悸动;苔滑,脉沉,均为脾胃支饮之征。其治当温胃化饮,利水散水。方中半夏降泄宣畅中焦气机以化饮邪;生姜宣畅脾胃气机而散水气;茯苓渗湿健脾益气,利水气,伐饮邪,使水饮之邪从小便而去。

现代药理学研究:本方具有促进肠胃蠕动、抑制肠胃平滑肌兴奋、保肝利胆等作用。

【使用禁忌】 脾胃湿热证慎用本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