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诀】
吴茱萸汤人参枣,生姜五两温里好,
阳明寒呕厥阴逆,温肝暖胃止下利。
【方药】 吴茱萸洗,一升(24g),人参三两(9g),生姜切,六两(18g),大枣擘,十二枚(12枚)。
【用法】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汤剂:水煎服)。
【功效】 温肝暖胃,散寒降逆。
【学用导读】 运用吴茱萸汤,既要重视重用吴茱萸、生姜,又要重视随证加味用药。
【中医辨证】
1.肝胃虚寒证 食谷欲呕或干呕,吐涎沫,或吞酸,头痛或巅顶头痛,或胸膈满闷,手足厥冷,或下利,或烦躁,舌淡,苔薄白,脉沉或迟。
2.用方思路 本方既是主治肝虚寒证的基础方,又是治疗胃虚寒证的基础方。
3.病变证机 厥阴肝寒,浊气不降,阳明胃寒,浊气上逆,以致肝胃虚寒,浊气上逆。
4.审证要点 食谷欲呕、吐涎沫、头痛、手足厥冷、舌淡、苔薄白、脉沉或迟。
5.随证加减用药 若呕吐明显者,加半夏、陈皮,以理气化湿,散寒止逆;若头痛明显者,加蔓荆子、白芷,以散寒通经止痛;若泄泻明显者,加山药、茯苓,以健脾渗利止泻。
【西医辨病】 本方可用于治疗西医临床中的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幽门梗阻、神经性呕吐、贲门痉挛、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慢性肝炎等。只要符合其主治病变证机,也可加减运用,辅助治疗如神经性头痛、癫、冠心病、高血压、痛经、子宫内膜炎、阴道炎等。
【医案助读】 郑某,女,43岁。有多年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病史,因腹泻加重而前来诊治。刻诊:腹痛,腹泻因受凉或食冷加重,大便胶结不利,肛门下坠,倦怠乏力,急躁易怒,口淡不渴,舌淡,苔白略腻,脉沉弱。辨为肝寒下利证。方用吴茱萸汤加味:吴茱萸24g,生姜24g,党参15g,大枣12枚,补骨脂12g,五味子6g,肉豆蔻12g,木香g。6剂,1日1剂,水煎2次,合并,分3次服。二诊:腹痛,腹泻好转。续服前方20余剂,诸证悉除。嘱病人一定要重视饮食调护,尽可能不食生冷,以免病证复发。
诊治提示:根据腹泻遇寒加重辨为寒,再根据倦怠乏力辨为虚,又因肛门下坠辨为气滞,复因急躁易怒辨为肝,以此选用吴茱萸汤温阳散寒、疏肝止泻,加补骨脂温补固涩,五味子收敛涩津,肉豆蔻温涩止泻,木香行气导滞。方药相互为用,以治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又,急躁易怒伴舌红苔黄辨为热,急躁易怒伴舌淡苔薄白辨为寒,临证不可将急躁易怒尽辨为热。
【方证研究】 肝主疏泄条达,胃主受纳降浊,肝胃不足,寒邪乘虚侵入或内生,并扰乱脾胃气机升降,导致胃气不降而上逆,故食谷欲呕;水津不得阳气所化而随寒气上逆,故吐涎沫;寒袭于肝而上犯巅顶,故头痛或巅顶头痛;寒遏阳气而不能温煦于外,故手足厥冷;寒邪内盛而上扰神明,故烦躁;舌淡,苔薄白,脉沉或迟,皆为肝胃虚寒浊气上逆之象。本方证病机为肝寒浊气逆乱而上犯巅顶,或寒邪困扰胃气而上逆,治宜温补肝胃,散寒降逆,以使寒邪得散,浊气得降,则肝胃得和,寒邪得去,病证向愈。方中重用吴茱萸散寒降逆,温肝以治头痛,暖胃以治呕吐;人参补益中气,化生阳气;生姜温中散寒,降逆和中,与吴茱萸相配伍,既增强吴茱萸温中散寒作用,又减弱吴茱萸之毒性;大枣补益中气,与人参相配伍以增强补气作用,与生姜相配伍以调和肝胃,并缓急止痛,调和诸药。
现代药理学研究:本方具有保护胃黏膜及抑酸、对抗小肠功能亢进、强心、扩张血管、增加免疫器官胸腺重量、促进脾虚单核-巨噬细胞、增强机体免疫能力等作用。
【使用禁忌】 脾胃湿热证、脾胃阴虚证慎用本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