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诀】
附子泻心汤大黄,黄连黄芩合成方,
汗出恶寒心下痞,泄热消痞能益阳。
【方药】 大黄二两(6g),黄连一两(3g),黄芩一两(3g),附子炮,去皮,破,别煮取汁,一枚(5g)。
【用法】 上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汁,内附子汁,分温再服。
【功效】 泄热消痞,扶阳益正。
【学用导读】 附子泻心汤主治恶寒症状,其病变证机无论是肾阳虚引起还是卫气虚引起,选用附子均能起到温肾阳、益卫气的作用。
【中医辨证】
1.肾虚胃热痞证 心下痞满,按之濡软,胃脘灼热,恶寒,汗出,或腰酸,舌红,苔黄,脉沉弱。
2.用方思路 本方是主治肾虚胃热证的基础方,以治疗胃热脾寒证(胃痛,喜温喜按,口渴欲饮水,大便溏泄因受凉加重,舌红,苔薄或黄腻,脉浮)、口腔溃疡(溃烂中心黄白,边淡红,疼痛难忍,经久不愈,流口水,舌红或淡,苔薄或黄,脉细或弱)为临床扩大应用。
3.病变证机 胃热扰于内,阳虚不能固于外,以致肾虚胃热病理病证。
4.审证要点 心下痞满、汗出、恶寒、胃脘灼热、舌质红、苔薄黄,脉沉弱。
5.随证加减用药 若阳虚明显者,加干姜、骨碎补,以温阳散寒;若口臭者,加藿香、白芷,以芳香化浊避秽;若牙宣出血者,加生地黄、牡丹皮,以清热止血;若牙痛者,加升麻、细辛,以通阳止痛。
【西医辨病】 本方可用于治疗西医临床中的急性或慢性胃炎、细菌性痢疾、复发性口腔溃疡、上消化道大出血等,还可辅助治疗高血压、血管神经性头痛等。
【医案助读】 马某,男,68岁。有20余年慢性胃炎病史,近因胃痛发作而前来诊治。刻诊:胃痛,胃胀,喜温喜按,喜食温热,汗出恶风,口渴欲饮水,舌红,苔黄腻,脉浮。辨为胃热肾虚证。方用附子泻心汤加味:大黄6g,黄连3g,黄芩3g,附子5g,干姜12g,党参15g,白术15g,炙甘草10g。6剂,1日1剂,水煎2次,合并,分3次服。二诊:诸证有好转。续服前方30余剂,诸证悉除。随访1年,一切尚好。
诊治提示:根据喜温喜按、喜食温热辨为寒,再根据汗出恶风辨为阳虚,又因口渴欲饮水、舌红、苔黄腻辨为热,以此选用附子泻心汤清胃温阳,加干姜温阳散寒,党参、白术益气健脾,炙甘草益气和中。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方证研究】 热扰胃气,胃气不降,浊气壅滞,则心下痞满,按之濡软;郁热损伤脉络,则胃脘灼热;阳虚不温,则恶寒;阳虚不固,则汗出;肾阳虚不能温养其府,则腰酸;舌红,苔黄,脉弱均为胃热阳虚之征。其治当泄热消痞,扶阳益正。方中大黄清泄脾胃无形邪热;黄连、黄芩以增强清脾泄胃,尤其是麻沸汤浸渍,取其气清轻上扬,避免性味重浊泻下;附子久煎别煮取汁,以温肾壮阳,顾护卫气。
现代药理学研究:本方具有保护胃黏膜、抗炎、抗菌、增强机体免疫能力、能够延长出血时间、减少血小板和白细胞计数、抗血栓形成等作用。
【使用禁忌】 阴虚证慎用本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