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黄附子汤

大黄附子汤

时间:2023-03-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 大黄附子汤主治寒结不通,一要辨清寒结与热结有本质不同,二要重视大黄附子之间的用量调配,三要重视细辛用量,四要重视配伍行气理气药。续服前方6剂,并嘱咐病人在下次月经来临之前服药。方药相互为用,以治寒凝痛经。

【歌诀】 

大黄附子汤细辛,阳虚寒结便不通,

手足不温有发热,通阳通便能温肾。

【方药】 大黄三两(9g),附子炮,三枚(15g),细辛二两(6g)。

【用法】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若强人煮取二升半,分温三服。服后如人行四五里,进一服。

【功效】 温肾通便,通阳散寒。

【学用导读】 大黄附子汤主治寒结不通,一要辨清寒结与热结有本质不同,二要重视大黄附子之间的用量调配,三要重视细辛用量,四要重视配伍行气理气药。

【中医辨证】

1.寒结证 大便硬而困难,甚则十余日不大便,小便清长,发热而非潮热,口中淡,脘腹冷痛或满,恶寒,或腰酸腿软,舌淡,苔薄白,脉弦或迟。

2.用方思路 本方是主治阳明寒结证的基础方,以治疗寒凝痛经证(经行腹痛,受凉加重,大便干结或不畅,手足不温,口淡不渴,舌淡苔白,脉迟)、心胸寒证为临床扩大应用。

3.病变证机 寒气侵袭,气机凝滞,以致寒结。

4.审证要点 不大便、口淡不渴、小便清长、舌质淡、苔白、脉沉迟或紧。

5.随证加减用药 若气虚明显者,加人参、白术,以补气健脾;若血虚者,加当归、火麻仁,以补血润肠通便;若阳虚者,加肉苁蓉、牛膝,以温阳补阳润肠;若恶寒明显者,加干姜、肉桂,以温阳散寒;若腹胀者,加厚朴、槟榔,以下气行气导滞。

【西医辨病】 本方可用于治疗西医临床中的慢性结肠炎、慢性肠炎、慢性菌痢、慢性盆腔炎、慢性胆囊炎、胆囊术后综合征、慢性阑尾炎等,还可辅助治疗如附件炎、胆绞痛、尿毒症、肾衰竭等。

【医案助读】 杨某,女,19岁。从14岁月经初潮即痛经,每次经期必服用止痛类西药,否则痛苦难忍。刻诊:痛经,手足厥逆,冷汗出,大便困难4~5日1次,舌淡,苔薄白,脉沉。辨为寒凝痛经证。方用大黄附子汤加味:大黄9g,附子15g,细辛6g,桂枝12g,当归15g,川芎15g,白芍24g。6剂,1日1剂,水煎2次合并分3服(在月经来之前1周服药)。二诊:仅有轻微痛经。续服前方6剂,并嘱咐病人在下次月经来临之前服药。随访1年,未再痛经。

诊治提示:根据痛经、手足厥逆、冷汗出辨为寒,再根据大便困难辨为寒结不通,以此选用大黄附子汤温阳散寒、通下止痛,加当归补血活血,川芎行气活血,白芍益血缓急止痛。方药相互为用,以治寒凝痛经。辨寒凝病证在通常情况下以无汗为主,但在特殊情况下,寒痛剧烈则会引起冷汗出,所以临证辨汗出必须全面认识,不可顾此失彼。

【方证研究】 寒气内结,浊气壅滞,则大便硬而困难,甚则十余日不大便;阳虚不得温化,则小便清长;正气抗邪,则发热;寒气充斥,则口中淡、脘腹冷痛或满、恶寒;阳虚不能温煦,则腰酸腿软;舌淡,苔薄白,脉弦或迟,均为寒结之征。其治当温肾通便,通阳散寒。方中附子温壮阳气,宣通气机,散寒破阴;大黄泻下通便,兼制附子温燥;细辛散寒通阳,逐寒止痛,更能制大黄寒凉。

方药配伍特点:附子与大黄相配,温阳散寒而不燥化伤阴,通下燥结而不寒凝;附子与细辛相配,以温阳散寒止痛。

现代药理学研究:本方具有增进肠胃蠕动、抗心肌缺氧缺血、降低脑组织耗氧量、抗菌、抗炎、解除平滑肌痉挛等作用。

【使用禁忌】 热结证、痰热证、阴虚证慎用本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