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诀】
半夏厚朴咽喉证,茯苓生姜共紫苏,
行气化痰开郁结,痰郁咽喉证能除。
【方药】 半夏一升(24g),厚朴三两(9g),茯苓四两(12g),生姜五两(15g),干苏叶二两(6g)。
【用法】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四升。分温四服,日三夜一服。
【功效】 行气散结,降逆化痰。
【学用导读】 运用半夏厚朴汤,可因气郁与痰阻病变证机的主次变化而调整方药用量,并要适当随证加味用药。
【中医辨证】
1.气郁痰阻证(梅核气) 咽中如有物阻,咳之不出,吞之不下,因情绪不佳而加重,胸闷,或胁痛,或咳,或呕,舌淡,苔薄腻,脉弦。
2.用方思路 本方是主治气郁痰阻证的基本代表方,以治疗脾胃气郁证、肝胃不和证为临床扩大应用。
3.病变证机 痰湿阻滞,阻结于咽,气机不利,以致痰阻气郁。
4.审证要点 咽中如有物阻、咳之不出、吞之不下、舌质淡、苔薄白、脉弦或紧。
5.随证加减用药 若咽喉不利者,加牛蒡子、桔梗,以开窍利咽;若咽中有痰者,加贝母、陈皮,以理气化痰利咽;若气滞者,加柴胡、枳实,以疏肝降气。
【西医辨病】 本方可用于治疗西医临床中的胃窦炎、肠胃神经官能症、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只要符合其主治病变证机,也可加减运用,辅助治疗如焦虑性神经症、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神经性休克等,过敏性哮喘、上呼吸道感染、不孕症、急性乳腺炎、中枢性闭经、慢性咽炎、咽神经紧张综合征、慢性鼻炎等。
【医案助读】 赵某,女,62岁。有多年慢性胃炎病史,近因胃痛加重而前来诊治。刻诊:胃痛,胃胀,胃中浊气上冲咽喉,咽喉堵塞,胸中憋闷,不思饮食,舌淡,苔厚白腻,脉沉略滑。辨为气郁痰阻证。方用半夏厚朴汤加味:半夏24g,厚朴9g,茯苓12g,生姜15g,干苏6g,陈皮15g,苍术15g,桂枝10g,柴胡12g,枳实12g。6剂,1日1剂,水煎2次,合并,分3次服。二诊:胃痛,胃胀减轻,胃中浊气上冲咽喉消除。续服前方12剂,诸证悉除,为了巩固疗效,又服前方6剂。
诊治提示:根据胃中浊气上冲咽喉、胸中憋闷辨为气郁气逆,再根据咽喉憋闷、苔厚白腻辨为痰阻,以此而用半夏厚朴汤行气降逆、化痰解郁,加陈皮理气化痰,苍术醒脾燥湿,桂枝通阳化气,柴胡疏肝理气,枳实降泄浊气。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方证研究】 气郁不利,痰气内生,痰气相结而壅滞于咽,则咽中如有物阻,咳之不出,吞之不下;情志不畅而加剧气机郁滞,则病证因情绪不佳而加重;气机郁滞,浊气不行,则胸闷;经气经脉不通,则胁痛;气逆于肺,则咳;气冲于胃,则呕;舌淡,苔薄腻,脉弦,均为痰阻气郁之征。其治当行气散结,降逆化痰。方中半夏燥湿化痰,解郁散结,降逆顺气,醒脾和胃;厚朴下气开郁,行气化痰化瘀,芳香醒脾;茯苓健脾和胃,渗湿利痰;生姜降逆化湿,和胃化痰;干苏叶疏利气机,畅利咽喉,开郁散结。
用方特点:化痰药与行气药相配伍,气顺则痰消;燥湿药与渗利药相配伍,以增化痰祛痰作用。
现代药理学研究:本方具有抗炎、抗病毒、抗过敏、抗痉厥、降低肌肉神经紧张、镇静、保护胃黏膜、改善平滑肌运动等作用。
【使用禁忌】 脾胃阴虚证、脾胃湿热证慎用本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