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评定类型
类型可分为定性评定、半定量评定和定量评定。
1.定性评定 是一种最根本、最重要的分析研究过程。它从整体上把握研究对象“质”的特性,即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分析。康复评定中常用的描述性、定性评定资料主要通过观察和调查访谈获得。通过观察和调查,对评定结果进行归类分析,通过与正常人群的表现特征进行比较,可以大致判断患者是否存在障碍及存在何种障碍,如对偏瘫患者进行的运动模式的评定(屈肌联带运动、伸肌联带运动、分离运动等)、异常步态的目测分析、言语障碍的初步分析等。其优点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可做出大致的判断,不需要昂贵的仪器设备,检查不受场地限制。不足之处是评定者带有一定主观性,评定结果不是很准确,所以常常是定量评定的前期工作。
2.半定量评定 将定性评定所描述的内容分等级进行量化,即用等级赋予分值的方法。其评定结果要比定性评定结果更准确,如徒手肌力检查采用0~5级的6级分法、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采用Barthel指数评定等。其优点是评定标准统一且操作简单,易于推广,是临床康复中最常用的评定方法。
3.定量评定 将评定对象以数量化的形式说明问题的方法。其优点是评定结果比较精确,有利于提高康复医疗质量,如将障碍的程度用数值来表示,关节活动度以度(°)、等速运动肌力检查以牛顿·米(N·m)、步态分析中步幅步宽用厘米(cm)来表示。不足之处是有时需要高级仪器设备、费用贵、耗时长。
(二)评定时期
在整个康复治疗期间,一般至少在康复治疗前、中、后各进行一次康复评定。
1.初期评定 在制定康复计划或开始康复治疗前的评定。其目的主要是了解患者存在的问题和功能状态及其障碍程度,了解康复潜能及可能的影响因素,并作为制定康复计划及短期、长期目标的依据。
2.中期评定 在康复治疗期间某个阶段的评定。其目的是了解功能有无改善及其恢复程度,并讨论决定是否要对原先的目标和计划进行适当的调整。对恢复速度比较快的住院患者,可于1~2周评定1次,对恢复速度比较慢、病程比较长的患者,可于3~4周评定1次。
3.末期评定 在康复治疗结束前或住院患者出院前进行最后的评定。其目的是判定康复治疗的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对遗留问题提出进一步解决的方法和建议,讨论社区康复目标等。
(三)实施方法
1.观察法 是观察者凭借感觉器官或其他辅助工具,对患者进行有目的、有计划考察的一种方法。具有观察对象的自然性、观察的客观性和直接性等特点。可用摄像机将观察内容记录下来,以便反复观察和进行再次评定时的比较。
2.调查法 是以提出问题的形式收集被检查者的有关资料的一种方法。调查法可分为问卷法和谈话法两种形式。其优点是能够在短期内获得大量的有关被调查者的第一手资料。但也可能出现由于调查者的隐瞒事实而使结果失真。
3.量表法 运用标准化的量表对患者的功能进行测定的方法。常用等级量表法和总结量表法。等级量表是将功能按某种标准排成顺序,如Lovett肌力检查法采用0~5级的分级法,5级为正常,4、3、2、1级肌力逐级减弱,0级表示肌力等于零;总结量表法是对被试者每一项技能或功能活动表现进行评分并累计合分的一种方法,如Barthel指数评定中进食、穿衣、上楼等项目中可独立完成评为10分,需要帮助评为5分。
4.仪器测量法 借助于各种仪器设备对被试者的某些功能性变量进行实际、客观的直接测量而获得绝对的量化记录的方法。关节活动度测量、步态分析仪分析、心肺运动负荷测验等。
5.视觉模拟尺法 是通过使用一条标有刻度的直线(长度为10cm,15cm或20cm)来定量评定某种障碍或症状的一种方法。直线的两端为某种症状的两个极端表现。以疼痛为例,左端点为无痛,右端点为非常痛,中间区域为无痛到非常痛的过渡情况。
练习题
一、选择题(A型题)
1.康复评定的内容是
A.确定病、伤、残的诊断 B.确定病、伤、残功能障碍的性质和程度等
C.对康复工作的讨论 D.劳动能力鉴定
E.对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评定
2.康复评定应在什么时候进行
A.治疗前 B.治疗后 C.治疗中
D.治疗前、中、后 E.治疗中、后
二、名词解释
1.康复
2.康复医学
3.康复评定
4.半定量评定
三、简答题
1.为什么说在康复工作中要强调团队合作?
2.康复医师与康复治疗师为什么要对患者进行多次康复评定?
3.谈谈康复医学与临床医学的联系与区别。
(周立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