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肌张力的分类和评定方法

肌张力的分类和评定方法

时间:2023-03-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被动运动患者关节时,在肌张力增高情况下出现阻抗感,这种阻抗感与被动运动的速度有关。被动运动患者肢体时所遇到的阻力一般比痉挛性者小,但和肌肉当时的长度即收缩形态并无关系,在伸肌和屈肌间也没有区别。这种肌张力增高称为铅管样强直,如因伴发震颤而产生交替性的松、紧变化,称为齿轮样强直。

(一)正常肌张力

表现为:①近端关节可以进行有效的同时收缩;②具有完全抵抗肢体重力和外来阻力的运动能力;③将肢体被动地放置在空间某一位置上,有保持肢位不变的能力;④能够维持主动肌和拮抗肌间的平衡;⑤具有随意使肢体由固定到运动和在运动过程中变为固定姿势的能力;⑥需要时可以完成某肌群的协同动作,或某块肌肉的独立运动功能的能力;⑦被动运动时有一定的弹性和轻度抵抗性。

可分为:

1.静止性肌张力 可在肢体静息状态下,通过观察肌肉外观、触摸肌肉的硬度、被动牵伸运动时肢体活动受限的程度及其阻力来判断。

2.姿势性肌张力 可在患者转换各种姿势时,通过观察肌肉的阻力和肌肉的调整状态来判断。

3.运动性肌张力 是患者在完成某一个动作过程中,检查相应关节的阻力来判定。

(二)异常肌张力

肌张力的水平是由于神经系统的损害而造成的,可将肌张力异常分为:

1.肌张力过高(hypertonia) 肌张力高于正常水平。分为痉挛(spasticity)和僵硬(rigidity)两种。

(1)痉挛:主要由锥体束损害引起,脊髓反射受到易化。被动运动患者关节时,在肌张力增高情况下出现阻抗感,这种阻抗感与被动运动的速度有关。快速地牵伸在缩短状态中的肌肉时立即引起收缩、感到痉挛状态,牵伸到一定幅度时,阻力又突然消失,即所谓折刀样肌张力增高。表现为:①运动时诱发伸张反射;②对被动运动产生抵抗;③主动肌和拮抗肌的肌张力平衡破坏;④可动范围减少,主动运动减弱或消失。

(2)僵硬:见于某些锥体外系病变,其肌张力增高有选择性,上肢以内收肌、屈肌与旋前肌为主,下肢以伸肌肌张力增高占优势。被动运动患者肢体时所遇到的阻力一般比痉挛性者小,但和肌肉当时的长度即收缩形态并无关系,在伸肌和屈肌间也没有区别。无论动作的速度、幅度、方向如何,都遇到同等的阻力。这种肌张力增高称为铅管样强直,如因伴发震颤而产生交替性的松、紧变化,称为齿轮样强直。

2.肌张力过低(hypotonia) 肌张力低于正常水平,触诊肌肉松软,对关节进行被动活动时感觉阻力减弱或消失。表现为①肌张力低下,主动肌和拮抗肌同时收缩减弱或消失;②抗肢体重力能力减弱或消失;③肌力降低或消失。此时,运动的整体功能下降,常有肢体麻痹或瘫痪,深反射消失或缺乏,被动活动范围扩大。可为下运动神经元受损引起,或见于脊髓损伤的休克期,颅脑损伤、脑卒中的早期。

3.肌张力障碍(dystonia) 是一种不随意运动,是一组由身体骨骼肌的协同肌和拮抗肌的不协调且间歇持续收缩所造成的部分躯体重复的不自主运动和异常位置姿势的症状群。可由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如基底核病变)或不明原因引起,主要见于扭转痉挛(torsion spasm)、痉挛性斜颈(spasmodic torticollis)、麦杰综合征(Meige syndrome)(又称特发性眼睑痉挛——口下颌肌张力障碍综合征)、手足徐动症(athetosis)等疾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