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排除剧烈运动和进食高嘌呤饮食因素后检测血尿酸(UA)浓度,长时间、持续高于420μmol/L(7mg/dl),则称为高尿酸血症。高尿酸血症可引发“痛风”。血尿酸现已成为代谢综合征的重要诊断指标之一。尿酸性肾病是由于尿酸在肾内沉积所致,常见于痛风反复发作的患者。
1.补肾健脾泄浊祛瘀方配合灌肠治疗尿酸性肾病
【药物组成】 ①补肾健脾泄浊祛瘀方(自拟):黄芪45g,党参15g,熟地黄20g,陈皮15g,半夏15g,桑寄生20g,红萆薢20g,薏苡仁30g,土茯苓30g,鸡血藤30g,泽兰15g,桃仁15g,威灵仙20g,大黄10g。加减:热毒盛加黄柏20g,白花蛇舌草15g;湿浊重加苍术15g,蚕沙15g,车前子30g;血瘀甚加丹参15g,益母草15g;肾虚腰痛加狗脊15g,杜仲20g,续断20g;兼夹痰凝加僵蚕7.5g,白芥子10g,胆南星7.5g;伴结石者加金钱草30g,石韦20g,鸡内金10g。②灌肠方:生大黄30g,六月雪30g,蒲公英30g,煅牡蛎40g,白头翁20g。阳虚明显者加炙附子10g。
【治疗方法】 患者采用低嘌呤饮食,控制肉食,禁酒,避免诱发因素,鼓励多饮水、多食新鲜蔬菜及水果和富含维生素的饮食。①补肾健脾泄浊祛瘀方:1剂水煎服,1/d,4周为1个疗程,连用2个疗程。②中药灌肠:上药煎取200ml高位保留灌肠,1/d,保留60min以上。
【临床应用】 治疗32例,显效12例,有效16例,无效4例。有效率为87.5%。
【经验体会】 高尿酸血症是我国常见多发病之一,慢性尿酸性肾病发病也随之日益增多。尿酸性肾病多为湿热痰瘀蕴结或脾肾两虚。补肾健脾,泄浊祛瘀为其治则。补肾益气、升阳扶正固本之品能提高机体免疫力,使清者上升,蛋白排泄量减少,浊者下降,使代谢产物排泄增加,降低血肌酐、尿素氮和尿酸,改善肾功能。萆薢、土茯苓可降低血尿酸;威灵仙可溶解尿酸;薏苡仁、陈皮可促进排泄尿酸;桃仁、泽兰具有抑制尿酸生成作用;大黄泻下利尿,排泄尿酸作用较强,同时又具有抑制蛋白分解,促进肠道代谢产物的排出,减轻残余肾单位氧耗及高代谢,抑制肾小管上皮细胞增生,从而保护肾功能。因本病多以脾肾两虚为本,单凭内服常因受吸收输布功能低下所限,难以奏效,故采用内外结合治疗,予中药灌肠液高位保留灌肠,方中重用大黄以通腑泄浊,配以牡蛎佐制大黄、白头翁解毒抑菌;蒲公英可补脾和胃,清热毒,又可达到利尿缓泻的作用。本方应用中药煎剂口服及灌肠,既遵从传统中医理论,又结合现代药理研究成果,临床疗效良好。
2.中药灌肠合针刺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
【药物组成】 生大黄、薏苡仁、苍术各10g,石膏15g,毛冬青、益母草各20g。
【治疗方法】 ①上药煎成150ml汤液,待凉后保留灌肠1~1.5h,前5日每晚1次,后隔日1次,总计10次。②针刺疗法:双侧八风、三阴交、阴陵泉、血海、上巨虚、下巨虚、曲池、合谷,肿痛关节局部穴位2~4个。操作方法:嘱患者仰卧,双膝下垫松软低枕,穴位常规消毒后,选用华佗牌一次性针灸针(0.30mm×40mm),快速进针,行捻转泻法,每隔10min行针1次,留针30min,快速出针,肿痛关节处穴位采用一次性针头刺络放血,然后用小火罐拔出所放血液,5min后取罐,再用消毒棉签擦净(如关节肿胀消退,则停止刺络放血),1d施针1次。患者均应控制高嘌呤饮食。
【临床应用】 治疗组32例,采用中药灌肠合针刺治疗;对照组31例,采用口服美洛昔康胶囊治疗。治疗15d;治疗组血尿酸下降及尿尿酸增加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起效快,两组临床治愈率差异及关节压痛肿胀评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
【经验体会】 血尿酸60%~70%从尿中排泄,30%~40%从肠道排出,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发作时尿中尿酸明显减少。此时,应暂缓使用降尿酸药物,施以清热利湿、通腑泄浊之中药灌肠,可以迅速降低血尿酸。上述诸药灌肠,使邪有出路。痛风“其名为风实非风,症似风而本非风”。针刺取三阴交、阴陵泉、血海利湿祛瘀;曲池、合谷、八风泻热;上巨虚、下巨虚有通腑泄毒利尿之功;再刺关节局部穴位,且出针时不按压针孔。局部刺络拔罐,以达到疏通局部经气、祛除羁留瘀血之目的。中药灌肠和针刺可抑制炎症介质。是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有效方法。
尿酸性肾病和痛风患者首先应采取低嘌呤饮食,避免接触烟酒。治疗应针对预防、初发、复发等不同情况选用不同药物及方案。尿酸性肾病者在有效降低血尿酸的同时,还需治疗肾病。上述药物灌肠治疗,有一定的疗效,可配合用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