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有一定遗传倾向的内分泌代谢疾病。以慢性高血糖为其特点,如未得到及时诊断或控制不良,会引发急、慢性并发症,是当今社会第三大非传染性疾病。1999年10月,我国采用美国糖尿病学会(ADA)和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国际诊断标准。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最严重和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也是糖尿病患者主要死亡原因。糖尿病肾病分为5期(Mogensen分期:Ⅰ~Ⅴ期)。糖尿病属中医“消渴证”范畴。
1.加味四君子汤灌肠治疗糖尿病顽固性腹泻
【药物组成】 加味四君子汤:党参15g,白术15g,茯苓12g,甘草10g,薏苡仁30g,砂仁12g,陈皮12g,莲子肉12g,扁豆12g,山药30g,五味子12g,肉豆蔻12g,黄芪15g,车前子30g。加减:腹痛加高良姜12g,乌药12g;便失禁加诃子12g,罂粟壳20g。
【治疗方法】 上药水煎留取200ml,保留灌肠,1/d,7d为1个疗程。
【临床应用】 治疗48例,经1~2个疗程治疗,治愈39例,好转6例,无效3例,有效率93.8%。
【经验体会】 糖尿病腹泻多为脾胃气虚,清气不升,水湿内停,下趋于肠而致。诸药合用使脾胃得健,运化调达,水湿得祛,大肠固而运化复,因此泄泻而能止。灌肠比口服效果好。
2.乌梅丸灌肠治疗糖尿病性腹泻
【药物组成】 乌梅丸:成分为乌梅、黄连、黄柏、艾叶、炮附子、炙甘草、干姜、桂枝。
【治疗方法】 在常规治疗,严格控制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的同时,予以乌梅丸灌肠:加水2 000ml,先煎炮附子,再入乌梅,后投其余药味,煎至500ml,早、晚餐后30min各取液250ml保留灌肠,药液保留时间不低于30min,治疗期间忌食辛辣、油腻、生冷等食物。
【临床应用】 治疗60例,治愈42例,好转14例,无效4例,有效率93.33%。
【经验体会】 糖尿病性腹泻可与便秘同时出现。糖尿病自主神经受损可引起功能性腹泻。本症属中医学“泄泻”、“下利”范畴。消渴之人五脏失濡在先,继之脾胃虚弱,湿浊内生,混杂而下,日久导致肾阳不足,水气内溢,脾失温煦,阴寒内停,湿寒相裹,发注于下,而为泄泻;凡泻水腹不痛者其证属湿,凡饮食入胃不住或完谷不化者其证属气虚。病机可概括为气虚兼寒湿。治以温脏固涩、调气燥湿,方选《小品方》乌梅丸。方中乌梅固涩;黄连止痢而厚肠胃;黄柏清热燥湿;艾叶温脾肾,祛寒湿;炮附子、干姜逐中下焦之寒;脾胃喜甘,急病用缓,以炙甘草补中可缓脾急,益元气可缓肾急,且可调和诸药,共奏温脾肾、涩肠液之功。药理研究表明,乌梅有抑制平滑肌和抗痢疾杆菌、大肠杆菌作用;黄连抗菌、抗腹泻;黄柏抗菌;甘草有增强免疫力及抗菌作用。收效满意。
3.大黄牡蛎煎灌肠治疗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
【药物组成】 大黄牡蛎煎:大黄30g,牡蛎100g,蒲公英50g,枳壳20g,厚朴20g。
【治疗方法】 上药煎取300ml,1/d,灌肠。治疗期间可配合中药煎剂口服,调和脾胃,益气养阴。
【临床应用】 治疗2例,效果良好。
【经验体会】 主治难治性糖尿病合并有胃肠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4.三黄汤灌肠和黄芪注射液静滴治疗糖尿病肾病
【药物组成】 ①三黄汤:大黄10g,黄连9g,黄柏9g,白术15g,三七粉3g(后下),人参12g,龙骨30g,牡蛎30g;②黄芪注射液。
【治疗方法】 在糖尿病肾病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予以三黄汤煎取250ml,保留灌肠,1/d,连用1个月。黄芪注射液40ml加入0.9%氯化钠250ml中静脉滴注,1/d,连续静脉滴注30d。
【临床应用】 治疗120例,有效率96.7%。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68例(未用中药灌肠和黄芪静脉注射者),对比统计有显著差异(P<0.01)。
【经验体会】 三黄汤益气健脾,补肾活血,利湿泄浊,补虚泻实,标本兼治;黄芪减少蛋白尿,抑制肾纤维化,降血糖,增强机体免疫力,同时黄芪含有多种氨基酸和硒元素,有补充营养、促进组织细胞恢复和双向免疫调节作用。
5.加味济生肾气汤灌肠治糖尿病性肾病慢性肾功能不全
【药物组成】 加味济生肾气汤:熟附子、肉桂、甘草各l0g,泽泻、山茱萸、牡丹皮、牛膝、益母草、川芎各12g,茯苓、党参、黄芪、山药各15g,大黄9~15g,车前子30g。
【治疗方法】 一般治疗应用格列喹酮(糖适平)或胰岛素降糖,在降压、利尿、低蛋白饮食[0.6g/(kg·d)]等治疗基础上,予以上述中药,1剂煎取200ml,保留灌肠,1/d。
【临床应用】 治疗40例,经1~2个疗程治疗,显效15例,有效20例,无效5例,有效率为87.5%。
【经验体会】 DN肾功能不全病机主要为脾肾阳虚、湿浊内停、瘀血阻滞。故健脾补肾、利湿泻浊、活血化瘀为其治法。方中济生肾气丸温补肾阳,利水渗湿;党参、黄芪、甘草益气健脾;益母草、川芎活血化瘀;大黄通腑泻浊。中药灌肠可延缓DN肾功能衰竭进程,提高生存质量。
6.灌肠方灌肠和补肾明目饮口服治疗2型糖尿病肾病慢性肾功能衰竭
【药物组成】 ①中药灌肠方:Ⅰ号方(大黄、蒲公英、地榆炭等);Ⅱ号方(Ⅰ号方加附子,用于肾阳虚明显者)。②补肾明目饮:枸杞、葫芦巴、草决明、川芎各30g,大黄10g。
【治疗方法】 在糖尿病基础治疗同时,中药灌肠方高位保留灌肠(30~35cm),视病情每日1~2次,每次100ml,保留时间60min;加服中药补肾明目饮,每日1剂,分2次服。1个月为1个疗程,连用3个疗程。
【临床应用】 治疗21例,经3个月治疗,显效6例,有效10例,无效5例,有效率76.19%。
【经验体会】 糖尿肾病致慢性肾功能衰竭属于中医“虚劳”、“关格”、“水肿”、“癃闭”等范畴。“久病多瘀”、“病久必虚”,肾病日久入络,以致肾内瘀血停滞,肾气亏虚。瘀血日久可致肾功能减退。故肾内血瘀、肾气亏虚、体内浊毒是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三大症结。补肾明目饮补肾固精、化瘀祛浊。现代药理,葫芦巴、枸杞有增强免疫、降糖、利尿抗炎之功效;草决明有明显降脂、降压、利尿作用;川芎既有改善微循环的作用,又有改善糖尿病肾的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及内皮细胞增生的作用;大黄能改善肾功能。灌肠方清热解毒、泻瘀降浊的作用。本法增强肾小球滤过功能,延缓肾单位纤维化,增加肾毒素排泄,从而缓解病情。
7.温脾汤加减灌肠治疗糖尿病肾病尿毒症
【药物组成】 温脾汤加减:制附子、大黄、蒲公英各18g,牡蛎36g,甘草9g。
【治疗方法】 在常规治疗(用胰岛素控制血糖;低糖、低脂肪、优质蛋白饮食及保证足够热量;氢氧化铝凝胶口服;及时监测和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应用维生素B1、B12等神经营养药)和有效控制血压的基础上,治疗组加用温脾汤加减中药煎汁200ml,每晚1次灌肠,保留50min以上。对照组用氧化淀粉30g,1/d,口服。
【临床应用】 治疗组31例,对照组25例,治疗组治疗2周和4周后与治疗前自身比较肾功能均有明显好转。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温脾汤加减灌肠疗效优于氧化淀粉胃肠透析组。
【经验体会】 温脾汤出自《千金要方》,今将原方去人参、干姜,而取大黄、附子、甘草,可治寒毒内盛;加蒲公英以清热解毒散结,可防制附子之过热;加牡蛎收敛固涩软坚,可防大黄之过泻。本法对于轻、中度糖尿病肾病较有效,对重症患者疗效尚不理想。
8.中药灌肠治疗糖尿病肾病慢性肾功能衰竭
【药物组成】 中药煎剂:白花蛇草、生牡蛎、蒲公英、生大黄各30g。
【治疗方法】 在严格控制血糖、血压的基础上,治疗组给予中药灌肠:上述中药煎剂煎取100ml保留灌肠,保留2h以上,1/d,2周为1个疗程,一般治疗4个疗程。
【临床应用】 加用中药灌肠组治疗38例,总有效31例(81.6%);未用中药灌肠组38例,总有效19例(50.0%)。经统计,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
【经验体会】 中药灌肠祛邪排毒,治疗糖尿病肾病慢性肾功能衰竭,可延缓病情进展,通过肠道给药的途径,刺激肠道蠕动,使患者排便次数和量增加,促进代谢产物从肠道排出,达到胃肠透析的作用。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大黄可抑制糖尿病大鼠肾高代谢,明显减少尿蛋白,并可抑制高糖培养下肾小球系膜细胞的增殖及细胞外基质的合成,并可延缓肾间质纤维化,尚有降低胆固醇、调节免疫及抗炎等作用。蒲公英广谱抗菌,具有改善高胆固醇血症和利尿作用。中药灌肠疗效肯定。
9.中药灌肠治疗糖尿病肾病肾功能不全
【药物组成】 灌肠中药:生大黄、蒲公英、六月雪、丹参各30g,煅牡蛎50g。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综合常规治疗,包括低蛋白糖尿病饮食,控制血糖、血压、血脂,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并控制机体感染及其他对症治疗。治疗组则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灌肠中药灌肠,上药煎取200ml,保留灌肠,1/d,1周为1个疗程,一般治疗2个疗程。
【临床应用】 治疗组48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经中药保留灌肠治疗后血肌酐下降21.2%,尿素氮下降27.0%,与治疗前相比下降明显(P<0.05),且其下降水平与对照组比较亦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经验体会】 糖尿病肾病属于慢性微血管病变导致的肾小球硬化症。糖尿病肾病不仅要治本,而且必须重视治标,注重利湿解毒、化痰降浊、活血化瘀类中药的应用。灌肠中药有抑菌抗感染、清除内毒素、抑制细胞因子、改善微循环、增加肾血流量的作用。值得临床应用。
迄今为止,糖尿病尚无根治方法。控制血糖越接近正常,越能最大限度地降低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胰岛素直肠给药目前仅限于试验阶段,尚未应用于临床。上述药物灌肠均为治疗糖尿病并发症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但必须在糖尿病达标治疗的基础上进行。糖尿病肾病缺乏特效治疗,提倡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重点在预防。早期且持久有效的控制血糖达标是防治糖尿病肾病发生、发展的关键,控制血压是防止糖尿病肾病进展的重要因素。药物灌肠治疗糖尿病肾病显示出良好的疗效,在有效的降低血糖和控制血压基础上,可酌情加减辨证应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