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猪增生性回肠炎的致病原是细胞内劳森菌。微生物学研究显示,这种细菌只能在病变的细胞内寄生,而不能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且只能在某些细胞系上培养。细胞内劳森菌呈短杆状,两端呈锥形或钝圆形。5~15℃粪便中的细胞内劳森菌在空气中2周仍有感染力,对一般的消毒剂有抵抗力,而对季铵盐和含碘消毒剂敏感。在病变组织中虽然还可分离到其他病原微生物,如弯曲杆菌、猪痢疾密螺旋体、肠病毒和肠道衣原体等,但研究证明,并非真正的致病菌。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直接接触是本病最主要的传播方式。传染源主要是病猪以及病原携带猪,哺乳仔猪有一定的感染率,其传染源可能是母猪。已经发现病猪、亚临床感染猪可以从粪便中排出大量细菌,污染猪栏和猪场的其他区域,通过粪-口途径引起感染。感染猪可间歇性粪便排菌。潜伏期7~21d,感染剂量越高、潜伏期越短。
感染的方式多种多样,除了病猪外,尚有一些传播媒介在回肠炎传播过程中发挥作用。
(1)工作人员的服装、靴子和器械均可携带本菌。
(2)本菌可在鼠体内繁殖,啮齿类动物是本病的传播媒介之一,因此灭鼠有利于控制疾病传播。
(3)某些因素可诱发回肠炎,这些因素中包括各种应激反应,如转群、混群、过热、过冷、昼夜温差过大、湿度过大、密度过高等;频繁引进后备猪;过于频繁的疫苗接种;突然使用抗生素造成菌群失调;饲料中真菌毒素作用导致猪的抵抗力降低;猪场同时存在其他肠炎病原,如猪痢疾密螺旋体、结肠螺旋体、沙门菌等。
有趣的实验结果显示,健康猪感染来自于慢性回肠炎病猪的肠黏膜和粪便时,表现为坏死性或急性出血性回肠炎;而分离于急性出血性回肠炎病猪的细胞内劳森菌接种健康猪后,通常会发生慢性增生性回肠炎。由此可见,致病的细菌并不是惟一决定发病的因素,可能与免疫因素有关。至于细菌的致病性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细菌的直接破坏、间接破坏作用。直接作用表现为细菌在细胞内寄生、大量繁殖,导致细胞破裂;间接作用可能表现为免疫反应的参与,细胞免疫或体液免疫异常,导致相关细胞的破裂。
2.与动物不同的是,人的末端回肠炎的发生似乎缺乏明确的致病菌,亦无确切的传染源和传播途径,不具备传染病的特点。外源性感染所致的人末端回肠炎,多有全胃肠乃至全身中毒症状,病变较广泛。而本病病程较长,病变较局限,无全身表现,无外源性感染的证据。而内源性感染,则可能是本病最主要的发病机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